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71768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材料分析: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

2、,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从2008年“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2010年的“托尼的故事”到2011年的“蜡苹果的香味”,辽宁卷的高考作文命题从形式上看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连续3年都是以立足语文,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原则命题。除了2009年“明星代言”相对贴近社会外,一直侧重于学生生活。这也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再现课堂学习生活的情景,把课堂上的质疑探究升华为生活中的思考钻研,把反对做事盲目上升为对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的追求,把反对迷信权威上升为对坚持真理的吁求,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则故事源于生活

3、又耐人寻味。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巾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那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可以联系的生活素材有很多,比如,日本核危机、大陆抢盐潮、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学习缺什么,等等。用好恰当而又新鲜的事例,结合社会热点,必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出得很隐蔽,审题时需要

4、时间来仔细思量,应该说和往年辽宁高考作文对比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只要学生注意从材料的整体上对比着来看,还是不难发现,当哲学家举着苹果发问时,材料分出两组不同的学生反应:前一组同学,看到是哲学家拿着苹果,则不加思考,上来就说闻到了,这是盲从,迷信权威,甚至闻都不闻就说闻到了,更是没有亲自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关键在“只有”这个唯一条件的关联词,它在强调少数人的与众不同,少数人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第一个学生敢于实事求是地说: “什么味也没闻到。”第二个学生则动脑思考,敢于发问:“这是什么苹果?”大胆怀疑,勇于质疑。第三个说感冒了,也是实事求是,不随声附和。这则材料的主旨就是在于

5、告诉学生不能迷信权威,不能光凭主观臆断,凡事要思考,要动脑,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我想这正是出题人主旨所在,看来人们普遍迷信权威,盲从随波逐流的现象大量存在,也就扼杀了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对思维训练极为不利。2011年的作文题和前两年比起来,更强调理性思辨能力,强调在现在这个多元化快节奏的社会里,在这个颇显浮躁有些急功近利的时代里,小到一个人要拥有怎样的人生观、是非观,要把握怎样的处世原则,才能进退有度,活得真实幸福;大到一个国家要拥有怎样的政策,才能少走弯路,稳步前进。这就要求考生在揣摩材料的时候,要细心冷静,既要入乎其中,逐一落实,又要出乎其外,整体兼顾,这样才能写出有个

6、性、有思想的作文来,否则会人云亦云,流于平庸。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坚守自我黑夜,席卷了光亮,我与别人分道而行,追逐着我的萤火,独自上路。在这漆黑的路上,我仿佛是唯一的前行者,没有依靠的胸膛,没有并肩的温暖。想要停滞,要放弃?不!那不是我,那不是追逐光明的我!而如此孤独的时刻,我在回首的刹那,看见了零星的身影 千年前的浓雾散去,超凡俊逸的他站在了我的面前。嵇康,他一袭白袍,坐在刑场之上,从容抚琴,那是广陵散,他唯一遗憾没有教给学生的绝曲。还记得那日,他在好友面前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内心,为一个虚伪残忍的贼子效力,他高洁的人格就如同洁白的宣纸,容不下哪怕一点点的墨迹。所以

7、,他表明自己的心意,犀利地指责政治的黑暗,他早已想到,自己的批判一定会引来杀身之祸,而最不能拖累的,就是朋友。绝交书信,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屠刀之下,而能够保全朋友,他死而无憾。终于,他一个人为“理想”前行,他让自己的生命,干净完整地离开人世,在死亡面前,他仍是那个洒脱的嵇康,那个只为自己清白而生的仙人。 千年时光转逝,这一次,我看见了伏案而睡的她。清秀的面容,单薄的身子,桌面上是满满的手绘的稿子。她,是夏达。6年的时间,她只能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画着她的梦。中国风,在很多人舍弃的时候她却在坚持着。没有商业利益可言,但她纯粹地喜欢着,喜欢水墨晕染的朦胧,喜欢爷爷说过的诗词古句,因为那上面,有中国的味道

8、。6年的坚持,6年的努力,她始终不改自己的风格。终于,那一日,她把自己的漫画推向世界,不仅仅让中国人看后落泪,更是征服了无数的海外漫迷,她让外国顶级漫画名单上有了中国的名字。当记者询问她成功的动力时,她羞涩地笑了,认真而又虔诚地回答:“因为里面,有另一个世界”夏达,此时真正应验了她名字的寓意“欲速则不达”,“达,则兼天下”。 就这样,我终于明白,原来,真正的“自我”并不是甘于隐没于这个人云亦云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死亡,面对困苦时毫不退缩的坚持自我。当别人拿来一个苹果,问你是否嗅到它的香气,不管别人的感觉,你始终要坚持正确的自我,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是那个唯一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人。这世界,行走

9、起来坎坷而艰辛,但我相信,黑暗只是暂时,就在你自己前行的路的终点,终有灿烂名媚的阳光。满分剖析“黑夜”,“分道而行”,“追逐我的光明”。文章开始就能让我们体会一种“自我坚守”,进而,又通过在“孤独的时刻”与“回首的刹那”,看见了“零星的身影”,引出了“一袭白袍的嵇康”,“面容清秀的夏达”,并通过这些材料告诉我们要时刻牢记“坚持自我”,“毫不退缩”。表达上,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文采,具备张力,是一篇不错的散文。语言表达上很有自己的亮点,也彰显自己独特的“神悟”的能力。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10分=总分60分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尊坚守,了却了谁的浮生?我是一颗

10、拒绝融化的冰,坚持这样的角度和坚硬,我是一颗拒绝融化的冰,坚持不变的寒冷和清醒。题记 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数。当你得意时,不要过分欢喜,当你落魄时,不要过于悲伤,坚守自我,从容地对待世界的沉沉浮浮。 兰亭传世 那个时代,仿佛被老庄主宰。 一篇逍遥游不知惹起了多少人的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多么潇洒豪迈!一时间,追捧者无数,出世人仙,逃避现实、自由放任的作品泛滥兴起,可是,有位智者却坚守自我,十分清醒地不为所动。在玄学盛行的风气下,王羲之坚持自己的文风,一反“清心寡欲,尤善玄言”之风,大笔挥就一篇情直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成了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坚守自己的

11、文风,“翩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家在文坛获得一席之地。 陆游报国 灵魂蓄满了报国之情,他的目光坚毅明亮得能洞穿人世的一切陆游一个对国家无比忠诚、无比挚爱的老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拳拳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可是,英雄如他,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尽管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愤懑,他却依然坚守看自己不移的报国之心。他企盼大宋统一,他渴望收复失地,或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正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吧! 但谁又能理解他英雄迟暮的辛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了他的遗训,也见证着他坚守的赤胆忠心! 坚守自己的报国之心,你树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

12、故”的志士形象。 诸葛忠魂 草庐中的他,燃青灯,调素琴,诵黄卷,占尽古风神韵。躬耕于陇亩之中,高吟着“大梦谁先觉,平生自我知”,自得其乐。 为报三顾茅庐之恩,他出山辅佐刘备,“未出茅庐而先知三分天下”是他的睿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他的神勇!忘不了,先帝白帝城托孤的殷切目光;忘不了,许下承诺时自己坚守的眼神!无奈,少主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你明明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你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依然默默地辅佐着乐不思蜀的阿斗,纵然一切只是徒劳! 坚守自己的承诺,你赢得了“出师一表真名士,千古谁堪伯仲间”的美名! 坚守自己,了却了浮生,赢得了美誉!满分剖析 本文从三个部分兰亭传世,陆游报国,诸葛忠魂

13、写开来,紧扣材料,观点凝练,用三个人物阐释问题,具备说理性的特征。题目“坚守,了却了谁的浮生?”也很有深意。文章的三个部分的结尾,通过“坚守自己的文风,t翩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家在文坛获得一席之鼬。坚守自己的报国之心,你树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的志士形象。坚守自己的承诺,你赢得了出师一表真名士,千古谁堪伯仲间的美名!”,围绕中心说理,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表达上,本文工于准确、生动、凝练的语言。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亮点。 垂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10分=总分60分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苏格拉底的苹果当今世界到底什么才是真相?而真相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 苏格

14、拉底的苹果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也引发了对诚信的思考。深深映在脑海中的是那个赢弱的孩子,抱着空空的花盆,一副受了欺负的样子站在国王的面前。但这个孩子却是最勇敢最诚实的,因而他成为下一代的国王。可见,一个人的诚实对于国家是多么重要。 或许人类社会中那不诚实的一面一直就伴随着诚实而存在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好像诚实缺失的情况日益严重。不诚实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想对于那位哲学家,我不知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对那些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但是那确实不是真正的苹果,哲学家说了谎话。实际上,这也映射出当今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教育者有些时候会因为教育的缘故,故意设定某种不真实

15、的问题,这种暗示可以让某些学生说“假话”。有时,冠冕堂皇的“假话”,在某种情况下也反映了教育存在着的问题久而久之,作为学生,也就很难分辨是非真假,从而出现那种闻也不闻就说苹果有香味的学生。 另三位沉默的学生在心中都存在着疑问,但是他们对于疑问的处理方法却不相同。那个说没有闻到的学生,是最真诚的,他实话实说,没有迷信老师的权威,善于尊重事实。可是,有些善于说真话的人,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而说假话的人,却如鱼得水。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超越人的本性认识。人在某些虚荣心的驱使之下,想要听真话的欲望被渐渐磨灭。 敢于挑战“所谓的真理”,这个世界不缺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会在科学的某个领域作出一番成就,就像打破牛顿直流电的世界开创交流电先河的尼古拉特拉斯一样,成为科学领域的巨人。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不断实践检验真理。他们的思维没有真理的束缚,终究会给我们开创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那个“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的学生,他敢于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但是他也还是有顾虑的,不敢明白地说自己其实并没有闻到,既没有迷信权威,也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而那个“老师,今天我感冒了”的学生,好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