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71424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的心理素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一、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人生的中学时期,曾被人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 ,其 年龄范围为 13 至 18 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俗称为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发 展的显着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 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等 待;自我形象在波动摇晃;身体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因为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 异性对象和家庭成员认为正常,为人吸引的欲望而变得更加突出。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 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一) 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

2、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 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1. 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观察 水平不断提高, 内容更加丰富, 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少年期更富有选择性、 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 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稳定和具有目的性,有意注意 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 他们大都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

3、意力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意义识记占主要地位,机械识记逐渐减少,对无意义的材料, 也能采用“人工记忆术”有效地加以识记;有意识记发挥重要作用,兼顾无 意识记; 记忆的容量大, 记忆的质量明显地超过少年期的水平。 有关研究资 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内容上,比初中一二 年级的学生要高一倍多, 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多四倍, 但部分中学生否 认必要的机械识记,认为是“死记硬背” ,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记 的错误认识。(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既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 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

4、过程, 开始从直觉经验型向理论逻辑型转化, 具体形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此同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 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 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 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 ,看 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着提高,灵活性与敏捷性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思 考问题周全,既能抓住关键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不忽略个别重要的具体 细节;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能举一反

5、三,触类旁通, 思考问题速度快,能很快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辩证思维获得明显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能够较为全 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同一个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依存 于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并受期制约。例如,曾有专家对三个不同年级 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就“自由”概念的理解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初一学 生属于第一级水平,即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但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坏事,也必 须受到制裁。初三学生属第二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 须要受到纪律的约束,

6、高二学生属于第三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一切由自己, 并能认识到“一切都随心所欲,并不是自由” ,自由应受到纪律的约束,没有纪律 的约束,也就没有自由。“由此可见, 初中三年级是理解到自由和纪律的基本关系, 但并不透彻,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则能多层次地理解,达到辩证思维水平,他们 已经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 力的束缚,不被名人权威吓倒;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 中学生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1988 年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中学生物 理奥林匹克竞赛和第二十届国际中学生化

7、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考题难度极高,以 致参赛国的领队提出抗议,说: “这是考诺贝尔奖的题。 ”而我国参赛的 9 名中学 业生全部获奖,物理获得金奖;化学获得金牌总数、个人成绩和全队总分三个第 一的优异成绩,这说明中学生很有创造潜力。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越来越大,发散性思 维能力越来越强。表现在他们不受旧思想、旧观念、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善于改 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如让中学生给如下故事命题:一个传教士被部落掳去,被强迫 与野蛮族的女头人结婚,否则要被处死。传教士拒绝,终被人用沸水烫死,分而 食之。大部

8、分中学生的命题为“锅中惨剧” 、“清炖牧师”、“宁死毋娶”、“自由无 价”。显然,这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总体而言, 男生优于女生。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对女 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 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 内容丰富多彩。 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 青年初期的中学生喜欢唱歌、 跳舞、 诗词、书法、绘画及体育活动等,借此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好、恶、 欲等不同的情绪情感。 他们常常对所爱的表现热烈, 对所憎深恶痛绝, 取得 成就则欢欣鼓舞,遇到不平则愤而慨之。( 2) 情绪两极性突出。 青

9、年初期学生的情绪尚不够稳定, 情绪的两极性比少年时 期更为突出,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绝望, 常常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 智性差。( 3) 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稳性。少年期的面部表现常常是内心世界的晴雨表, 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面部表现和内心世界体验不完全一致,掩饰作用较突 出。如有的中学生明明痛苦,却可以毫不在意;明明对异性朋友爱慕,却可 以做出庄重、回避的姿态;明明对人厌烦,却可能笑脸;明明心虚胆怯,却 能故作镇静等。 中学生在表白自己真实情绪时选择性很强, 一般不愿向别人 吐露真情, 即使对密友也会保留一些内在的个人隐私。

10、中学生情绪的内隐性 和闭锁性, 是他们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 但对了解 学生真实思想情绪带来了一定困难。4) 情绪的延续性。 中学生的情绪很少出现儿童期的哭笑无常现象, 而更多地显现出心境状态。 某件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可以长久留在心头, 虽已时过境迁, 但很难消退。碰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有的中学生往往由热情、爽朗、爱说 爱笑而变得沉闷、抑郁,感到万事皆不顺心,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几天都不 理人,而碰到高兴的事情时,又感到心旷神怡,飘飘然,似乎万事如意,干 什么都有劲头。( 5) 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 带有浓郁的社会性。 青年初期的社会义务感、 责任感、 友谊感、 敬爱感、集体

11、荣誉感等已得到较稳定的发展。 中学生对知识及对美 的追求要比少年更主动更自觉。 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前提下, 中学生的情感逐 渐深化趋向稳定。 普通高中学生比较好管理, 与他们的情感深刻和稳定有关 系。3. 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他们对动机、行动目的后果的认识更加自觉,开始自觉地考虑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之 前能冷静思考。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已能独立地完成各种任务。为了培养中学生 的独立工作能力,成人对他们应多给予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容易引起 他们的反感与对立。此外,中学业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

12、他们大多具有恒心和毅力,能善始善终地完成既定任务,良好意志品质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在不利环境作用下,可 能出现一些易激动、不冷静、缺乏自制的行为;容易受外界事物和他人暗示;在 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易产生动摇、畏难和悲观情绪;对积极意志品质(如勇敢有主 见)与消极意志品质(如鲁莽、固执)的界限认识模糊。(二)个性心理特点1. 对塑造和发展个性极为憧憬20 世纪 90 年代中学生对个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强烈渴望拥有鲜明的个性。 有位中学生这样抨击道: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个性,你只要认识一个中学生,就认 识了一群中学生。高中生发展的是呆性,不是个性。 ”这话显然偏

13、激,却也引人深 思。有学生说:“我们不愿意用单调的色彩包裹自己,我们要有气魄,抱着对自己 和国家未来的愿望,怀着对生命永恒的爱心,去选择合适的个性发展方向,去寻 求属于自己的内涵。 ”从小学到中学总是以升学为中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奋勇 地投身进去。我们被浇铸成标准件,消失了自己的光泽和内涵。我们困惑何日有 个性。人不于同钢、铁之类,可以被任意地车成同一规格、同一标准的零件。我 们要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禀赋,丰富的兴趣。我们渴望在各项活动中一试身手, 施展才华,培养性格,证明自己,渴望步入为之魂牵梦系的科学宝库或艺术殿堂。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每个中学生都应有自己的个性,都要有属

14、于自 己的内涵,这样校园才会丰富多彩,世界才会光明灿烂。2. 理想具有时代性、概括性( 1)中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由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已 经开始考虑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大多对自己的未来作了初步规则,形成了 自己的初步理想。而且很多学生的理想十分远大,立志成就一番事业。 (2)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面对改革开放的洪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新形势,中学生们锐意进取,立志多学知识和本领,将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大显身手,为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也有一部 分学生由于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消极思潮的影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出 现偏差,关注个

15、人利益较多,而对国家、民族前途考虑不够。例如。每年中考和 高考报考外贸、管理、金融、外语等专业的学生最多,但个人的发展实际上并不 都适合这类职业;一些学生对社会上的“大款” 、“大腕”非常羡慕,一心只想毕 业后赚大钱。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所做的未来梦中存在着大量极不实际的幻想,个 别同学甚至为这种幻想付出了沉重代价。(3)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概括性。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以理想的具体形象来表明自 己的理想的,少年中占 60%,青年初期占 18%;以概括特点表明自己理想的,少年 占 6%,青年初期占 55%。可见,中学生的理想具有很大的概括性。3. 自信心与参与性大大增强,勇于自我表现自 20 世纪 80

16、年代中期起,中学生中兴起了一股强烈的“办报、办台、办刊、 办社团热”,人民日报当时还对此予以报道。自此,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性 有增无减,竞选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设计校徽、班徽、艺术节会标,同老师、 校领导对话,勇敢地叩开领导办公室的大门进行采访,对工厂、农村、市场、机 关做调查,用稚嫩的笔参与各种社会热潮的讨论, 等等。20世纪 90年代中学生拥 有比以前中学生更多的表现自我愿望的机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 80 年代 末的勤工助学热。现在每年假期都有中学生走上社会, “打工”成了令中学生羡慕 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充分反映了中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迫切愿望,对了解社会的迫 切要求,更说明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参与性增强已使他们从最早的“校内冲动”发 展到了“社会冲动” ,这种自信心与参与性是这代中学生相当可贵的个性品质。20 世纪 90 年代中学生比任何一代中学生都更有超越前辈的志向。以前的中学 生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继承前辈的思想、精神,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