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70548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83(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21秋青少年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1. ( )是个人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结构的核心。A.道德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动机参考答案:B2. 知情同意的过程包括:( ) A个人自决 B沟通与澄清问题 C做决定 D修正与完善 E医患关系的受信托知情同意的过程包括:()A个人自决B沟通与澄清问题C做决定D修正与完善E医患关系的受信托实质BCD3. 过度学习达到50%,效果最好。(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 下列选项中属于迁移作用的例子有( )。A.学会滑轮滑有助于学滑冰B.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C.会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容易掌握摩托车技术D.汉语

2、拼音的学习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子发音产生积极影响参考答案:ABCD5. 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形容人生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 )。 A青春期 B青年期 C童年期 D中年期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形容人生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A青春期B青年期C童年期D中年期B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6.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 A刻板印象 B内隐态度 C内隐自尊 D内隐人格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A刻板印象B内隐态度C内隐自尊D内隐人格ABC7.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因素。(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8. 择业角色错位的表现

3、有()。A.自骄清高、优柔寡断;B.孤芳自赏、虚荣侥幸;C.求地位、保稳定,择业观念择业角色错位的表现有()。A.自骄清高、优柔寡断;B.孤芳自赏、虚荣侥幸;C.求地位、保稳定,择业观念比较陈旧;D.互相攀比、嫉妒他人。参考答案:ABD9. 每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学习律参考答案:B10. 以下属于林崇德教授创造性人格观内容的是( )。A.坚强的意志B.刚毅的性格C.良好的习惯D.积极的个以下属于林崇德教授创造性人格观内容的是( )。A.坚强的意志B.刚毅的性格C.良好的习惯D.积极的个性意识倾

4、向性参考答案:A、B、C、D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选择性。(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2. 菲茨和波斯纳把动作技能形成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 )。A.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B.无意识阶段C.活动的定向阶段D.自动化阶段参考答案:D13. 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但组内的每个被试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组设计”

5、。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应尽量“同质”(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实验处理之间相关,因此又称“相关样本设计”。 (1)被试内设计的优点 需要的被试数量较少; 被试与区组的效用没有混淆; 更有力、更敏感。 (2)使用被试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当实验可能产生不对称或延续效应时,即在一种条件下的操作很可能会完全改变另一种条件下的作业时,不能使用被试内设计; 当自变量产生的效果不能恢复即产生了条件与练习的混淆时,不能使用被试内设计; 当被试能够推测出主试对他们的期望,从而产生主试期望的结果时,不能使用被试内设计; 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 使用被试内设计时,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必须

6、加以考虑。 14. 学生在看书时,用红色划出重点,以便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整体性。(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5. 现代道德规范的内涵就是社会公民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的( ) 。A.平等待人B.互尊互爱C.克己尊礼D.真现代道德规范的内涵就是社会公民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的( ) 。A.平等待人B.互尊互爱C.克己尊礼D.真诚守信E.宽容大度答案:ABCDE16. ( )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A.他律B.自律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17. 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 )。 A命名变量 B顺序变量

7、 C等距变量 D等比变量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A命名变量B顺序变量C等距变量D等比变量D18. 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本体感觉D.机体感觉参考答案:A19. 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吉利根研究了道德判断和推理中的关怀和公正的问题;艾森伯格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异议,修改了道德发展阶段;费斯廷格则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儿童道德发展问题请你根据所

8、学知识阐述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及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在这一阶段里,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

9、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问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

10、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

11、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要点如下: 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

12、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森伯格教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异议,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

13、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的研究提示我们,儿童面临的情境不同,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 (5)费

14、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 20. 成就动机高的青少年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心态,乐于完成任务,喜欢面对挑战,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21. 计算两种测验之间得分的相关,其中一种测验是待研究效度的,另一种是已有效度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