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705449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核心价值一、麋鹿的文本内容简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的珍稀动物麋鹿的特点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 历。课文先介绍黄海滩涂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接着介绍麋鹿的特点,穿 插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在沼泽环境中生活, 繁殖力很低;最后介绍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二、麋鹿的核心教学价值有哪些?思考1麋鹿的语言训练点在哪里?训练点之一:“咬文嚼字”(穆康)字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学习字词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本课生字 表中所列生字11个,其中一类字6个,二类字5个。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像 “哺、匿、爵、墅”等字的读音和“涉、沛”等字的写法均须留心

2、。文中还有“悄 无声息”、“坐骑”等词语中的“悄”易误读为“静悄悄”的“悄”,“骑”误读为“ji ”,均须留意。另外像“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漂泊不定”、 “颠沛流离”等词语的意思都应该了然于胸。这些基础性的语言学习的目标一般 都是学生在预习阶段独立完成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腾出一定时间进行 检测,对掌握得不够好的学生就要进行“补课”,对共性的问题就要着力纠正。训练点之二:关注文本的说明方法(张洋)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 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 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

3、有:1. 摹状貌。“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 以又被称作四不像。”寥寥数语,勾勒出麋鹿的形象,让读者对麋鹿的外形 特征留下清晰而具体的印象。2. 下定义。“麋鹿是鹿的一种。”“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简明 的语言揭示了麋鹿的本质特征。3. 列数据。“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 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 换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 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 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数据的运用极为准确,给读者以清晰的感受。4. 分类别。对雄麋鹿与雌麋鹿的分类介绍,让人清楚

4、地了解两者的异同。5作比较。“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 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通过比较,麋鹿外形 的独特之处就更为鲜明。6.引资料。课文中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作者就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文章的内容就显得更加充实具体, 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麋鹿回归故土、 回归自然 的新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显而易见,课文中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极为灵活, 取得融会贯通的效果。思考2麋鹿的能力训练点在哪里?(沈筱春)尝试当一名讲解员介绍麋鹿的相关知识。 翻到课本第100页,看到课后习题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 说说麋鹿的外形

5、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 以作为本课能力训练的重点。这是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友情提醒。反思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哑巴语 文”与“断肢语文”的尴尬,都表明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意义重 大。奇怪的是,权威的教参中居然把这样的目标遗漏了。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 于“说”的忽略,主要还是与教学评价机制有关。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来说是不 可或缺的;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说”对于“写”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能说会道的学生一

6、般来说写作能力也较强,这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出 口成章”的学生,毕竟太少了。思考3 麋鹿的情意熏陶点在哪里?(穆康)麋鹿一文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麋鹿为什么由有到无,由几乎绝迹 到迅速繁殖,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麋鹿的命运与生活环境、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而明白只有国家富强了,环境变美了,动物乃至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 解,懂得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 激发 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充分呈现价值,有效提高素养1. 有效实施语言训练。“咬文嚼字”篇一一通过辨析,能明辨词语情感和用途

7、(李晨华)在阅读中,所有的读者都会碰到困惑难解之处。当遇到一段困惑难解的文字 时,成熟读者会有全套的修补策略可用, 如重读,或利用前后文的线索与先备知 识,这些都能使他们理解。在他们眼中,从艰深的段落中读出意义,正是应付自 如的挑战。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会和掌握这种阅读的“修补策 略”,培养孩子成为有能力的阅读者。为了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尤其是能让学生在讲解时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之中,较好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和工具性做到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我让学生继续体会这段文字中作者用词造 句时的情感和巧妙之处。经过课堂对话,学生很敏感地结合语境体会

8、了如下词语。 读到“八国联军”入侵时,学生体会的词语是“惨遭厄运、 几乎绝迹”;读到麋 鹿返回故乡时,学生体会的是“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回归故里、回归自然”, 当朗读到最后一句:“如今,这群珍稀动物正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 长。”我看到学生们都是那样的扬眉吐气。学习词语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本课作为科普说明文,遣词造句恰如其分, 许多词语的运用值得细细揣摩。如课后习题2中的“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 继”就不能混淆。在体会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时可以联系生活。如“放养与饲 养”的区别,学生只要知道规模养鸡与小家小户养鸡方式的不同,就不难理解“放养”是“让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而“饲

9、养”是“人工喂 养”。体会到词语的细微差别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如“陆续”与“相继”, 学生能准确地运用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 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与表达水平。“说明方法”篇(徐珠)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说明方法”的训练如何落实?教参中对“麋鹿的生活 习性”一段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额的地方多读 几遍,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写麋鹿独特的生活习 性的。”这句话是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1.说明方法的领悟的基础是“多读”。 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说明方法”的指导显然是不可行的。换句

10、话说“说明方法”的领悟是融合在阅读的过程之中的,教师可以作些点拨与引导,但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2.学生对“说明方法”的领悟与掌握不求“精 细”,只求“大概”。上文分析的许多“名词术语”,对于小学生而言,显然没 有必要“照单全收”,他们只要知道“列数字”、“作比较”之类就足够了。就 如“说明”这样的词汇,也完全可以不在课堂上出现。2、有效实施能力训练。如何训练学生“出口成章”的能力?(范毓琛)首先对课文内容必须“心如明镜”。 对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传奇经 历等甚至都要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只有脑子里拎得清,才能嘴巴里说得清。 说的训练的本质也是思维的训练。而“知识”就成了语言训练

11、的材料。其次要依 据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内化课文的语言,而朗读本身也是重 要的基础性的目标。如果读书结结巴巴,讲述时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这是不可想象的。再次要善于创设“当讲解员”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 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说”是一种内心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 与。要特别注意保证全体学生参与的时空。个别学生“独唱”,其余学生“旁 观”,这样的训练效果可想而知。最后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导。 依据提 纲、展开想象、变换角色、适度创造,方法不拘一格,贵在有效,目标是全体学 生的“流畅表达”。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备“出口成章”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 学该是

12、多么的出色啊!3.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意熏陶(陈云)怎样激发孩子情感深处的涟漪,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要启发学生读出隐藏 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呢?惋惜、遗憾、愤恨、同情、悲伤、感动、欣慰教 师要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契机根据课后重点练习的提示,要求学生能在默读课文后,记住课文要点,再学 着讲解员的样子,能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因此,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默 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可以围绕哪个词语抓这一部分的要点?根据什么来抓要 点?学生在认真默读课文以后,通过讨论,很快明确,应围绕“传奇”一词,根 据时间抓要点。讲解的要点如下:1、3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

13、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减少, 直至销声匿迹;2、1865年,在北京南郊发现120头麋鹿,其中有数10头被外国人陆续盗 往欧洲,并在国外动物园展出;3、 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我国的麋鹿近乎绝迹;4、 到1967年,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别墅,麋鹿由18头增加到400多头;5、1986年8月,在各方努力下,39头麋鹿返回故乡,被放养在大丰麋鹿自 然保护区。从这些要点中,学生就感受到了这样一点:本来属于我们中国的珍稀动物怎 么都会落户国外呢? 接着让可以学生抓住要点讲解这部分内容,当麋鹿在祖国 大地上消失,学生会郁闷;而当麋鹿重回故里时,学生会兴奋。课文学完后,可 以让学生谈谈此刻的感受。最后

14、总结:“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全人类的责任。而 保护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除了要有一般的保护动物的意识,还应该有这样的思 想,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小读好书,学好本领,这 样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国家的珍稀野生动物。”总结:尊重学生需要,彰显三维目标以麋鹿为例一、巧创情境,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 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 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因素毕竟不是主要原因, 关键是我 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蒋老师那样善

15、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 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 谁不爱学说明文呢?二、咬定“语言”,让说明文教学多些“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说:“所谓 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 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蒋老师的课让人“陶醉”,究其原因: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 让说明文也“可亲”。他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中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 起来,然后再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 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也“多情”。

16、麋鹿 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 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结课时 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 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 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第一,解读课标的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指引着、 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需要教哪些与能力习得有关的知识、 方法、策 略、态度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同样的课程目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尽可能一致的, 而具体的教 学过程和训练方式,可以是千姿百态的,或朴实,或艺术。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 方式,我们都要看到其实质的教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