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07020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肿瘤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临床肿瘤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临床肿瘤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临床肿瘤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临床肿瘤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肿瘤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肿瘤学(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肿瘤学第一章绪论1新生物(neoplas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2恶性疾患(malignancy):繁殖一切恶性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3. 癌(carcinoma):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4. 肉瘤(sarcoma):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5癌症(cancer):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和白血病。6 .临床肿瘤学( 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专门研究人类肿瘤的临床规律特别是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第二

2、章肿瘤流行病学1. 恶性肿瘤死亡率:某年某地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10万2. 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优缺点 前瞻性研究的优点:直接获取暴露资料,可靠性高。缺点:观察人群大,随访时间长,研究花费大。回顾性研究的优点:随访相对时间段,花费相对低,可较快完成。缺点:质量取决于记录资料的准确性。3. 三级预防的内容、肿瘤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肿瘤的病因、致病因素、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1)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合理营养膳食结构3)研究、鉴定环境中致促癌物4)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2)二级预防(三早):指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

3、治疗。筛查(3)三级预防(康复、姑息止痛):指的使提高肿瘤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1)提供规范化治疗方案和康复指导2)进行心理、生理、营养和锻炼指导3)对晚期患者开展姑息和止痛疗法第三章肿瘤病因学1.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2. 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能与体内细胞互相作用,不需要经过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 胞癌变的化学物质。3. 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 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4. 促癌物或肿瘤促进剂(tumor promoting agent)

4、: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 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物质。5. 化学致癌物的种类及共同特点按作用方式分: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肿瘤促进剂)按与人类的关系分: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按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分: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共同特点: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5. 电离辐射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的辐射以及电子、质 子、中子、a粒子等的辐射。电离辐射对生物靶损伤的机制主要是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自由基的性质非常活泼,可以破坏正 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伤。DNA 是电离辐射的重要生物靶,所造成

5、的损伤主要是单链断裂及碱基结构改变,导致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的形成直接影响结构基因在组内的正常序列或造成基因片段的丢失或重排,甚至可能改 变基因的调控机制。6. 试述与人类肿瘤发病相关的致瘤性病毒、机制和相关疾病(1)致瘤性 DNA 病毒: EB病毒EBV: 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PC。潜伏膜蛋白(LMP1 )基因转染PHEK-1细胞(一种非致癌的、角化的、永生的上皮细胞),使其由原来的扁平、多角形转变成束梭形、多层生长的细胞,在鼻咽上皮癌变早起起重要作用,使其分 化成熟障碍,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NPC。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原发性肝细胞癌HBV:HB

6、V 基因整合进肝细胞基因组,可能导致肝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丢失和细胞 周期调控基因的突变。慢性HBV感染导致持续的肝脏慢性炎症,肝细胞坏死、再生和肝脏纤维化, 在此过程中肝细胞基因的突变逐渐累积,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HCV:HCV 感染后不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主要通过引起机体慢性免疫反应,间接损伤肝细 胞。HCV核心蛋白能够作用多条细胞生长的信号转导途径,影响细胞增殖调控,在致癌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人类宫颈癌E6和E7是HPV的癌基因,E6和E7能够使分化的上皮细胞保持在DNA复制状态;可以与P53、 RB结合,导致这两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失活或降解;E

7、6蛋白抑制DNA修复酶活性;E7蛋白 破坏中心体,使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出现异常。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生 长失控,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2) 致瘤性RNA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本身不携带癌基因,但编码两个反式调节蛋白Tax及Rex, Tax可以结合MEKK1蛋白激酶, 活化NF-kB,破坏DNA修复系统。7. 试述致癌药物机理,并举例说明 致癌药物中最主要的一类为具有烷化作用的抗癌药,理论上烷化作用能够引起基因和染色体突变, 因而可以导致第二种癌症。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化疗后所致的膀胱癌。8. 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检测方法第四章肿瘤病理学1转移

8、(metastasis):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沿淋巴管,血管,体腔到达与原发瘤不相连的部位, 并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2. 瘤样病变(tunor-like conditions):非肿瘤细胞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往往与炎症刺激有关, 为自限性生长,但切除不彻底亦可复发,少数可发展为恶性。3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指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更 倾向于发展位恶性。例如:鼻腔、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 卵巢的各种表面上皮-间质肿瘤软组织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4.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某些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

9、,但是具有发展为恶性肿 瘤潜在的可能性。5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尚 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生长者。6. 错构瘤(hamartoma):指某一器官内原有组织或细胞局灶性增生并紊乱组合构成的良性肿瘤。7迷离瘤(choristoma):指组织异位形成的肿块。8息肉(polypi):从表皮或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结节或肿块。9. 常见的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溃疡性 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10. 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肿瘤细胞

10、的分化好差细胞的异型性小大核分裂无/少多、常伴有病理性核分裂生长方式外生性,膨胀性侵袭性(浸润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推开或压迫破坏包膜常有无边界清不清生长速度较慢快(短期内迅速生长)继发改变较少出血、坏死,可钙化/囊性变出血、坏死、溃烂复发与转移无/极少常见对机体的影响较少较大,甚至致命11. 恶性肿瘤常见的扩散与转移途径有哪些癌:淋巴道转移为主肉瘤:血道转移为主12. 试述肿瘤的病理分类及命名原则。病理分类:肿瘤的性质(良性、交界性、恶性)肿 瘤 的 分化方向( 上皮 性、间叶性、神经性、淋巴造血组织 、其他组织如胎盘、生殖细胞及三胚叶组织)命名原则:同分类原则相似组织分化方向/组织来源良性交

11、界性恶性上皮性#瘤(-oma)交界性#瘤#瘤(carcinoma)间叶性#瘤(-oma)交界性#瘤#肉瘤(sarcoma)神经性#瘤(-oma)恶性#瘤(malignant. -oma)淋巴造血组织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三胚叶组织成熟性畸胎瘤未成熟性畸胎瘤13. 肿瘤病理诊断的目标和任务(1)为诊断提供依据,是众多诊断方法中最可靠的1)明确病变性质(是否肿瘤)2)判断肿瘤良恶性3)明确病变的组织学分类、分期和分级4)明确病变的分子学改变和生物标记物(2)为治疗提供依据5)是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6)分析疗效的基础(3)有助于判断预后,确定有无复发和转移,进行死因分析14. 冰冻切片的作用(1)用于术前

12、未能诊断、术中需要了解病变性质以确定治疗方案(2)术中需明确病变侵犯范围以决定手术切缘(3)了解肿瘤外的一些病变是否肿瘤转移(4)证明有无创伤正常组织(5)证实活检已取到肿瘤组织15. 免疫组化的作用(1)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3)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4)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5)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16. 肿瘤活检的目的 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对肿瘤进行分类,分级,做出诊断 估计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了解肿瘤有无转移 指导临床方案的选择 若肿瘤为良性,则切除活检可达到治疗的目的17. 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 慢性髓细

13、胞性白血病的染色体异常(费城染色体) 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突变 滤泡性淋巴瘤的bcl-2基因重排 85%的Ewing家族肉瘤有t(11; 22)(q24; ql2)染色体异位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据出现不同的染色体异位可分类为多个有不同临床表现与预后的亚型18. 恶性肿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有:肝、肺、骨、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19. 肿瘤多步骤转移基本过程20. 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特征第五章肿瘤影像学检查1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利用光子符合采集方法,探测11C、13N、15O、18F等正电子 核素发生湮灭辐射所产生的一对511keV光子,

14、然后进行计算机再成像,以便显示病变的位置、形 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疾病。2. 肿瘤的代谢显像:肿瘤和正常组织在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差异,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18F、 150、13N、11C等标记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物或底物,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前体,乏氧标志物, 受体配基,特异表达基因的酶底修饰底物等,将这些放射性物质注入体内,进行PET显像,可以准 确灵敏地定量分析肿瘤的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增殖及受体分布等。3. 介入性超声: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插管、注药、或治疗等操作,无 须手术,达到与之相媲美的效果。4. CT增强扫描:通过注射对比剂

15、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来显像的方法。5立体定向技术:通过对病人安装立体定向框架,经CT或MRI准确定位颅内病变,使用各种特殊 的手术器械对脑内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6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7. 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受侵与否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8肿瘤影像学的应用:1)筛选2)诊断3)定位4) TNM分期5)疗效判断 6)随访7)复发检测 8)介入策略9. 试述PET肿瘤代谢显像的机制和作用机制:PE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是基于示踪原理。肿瘤和正常组织在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差异,利用发 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18F、150、13N、11C等标记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物或底物,蛋白质合 成代谢的前体,乏氧标志物,受体配基,特异表达基因的酶底修饰底物等,引入机体后在病灶内聚 集,经P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