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的解剖结构图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70195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管的解剖结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肛管的解剖结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肛管的解剖结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肛管的解剖结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管的解剖结构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肛管的解剖结构(图)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 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

2、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

3、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

4、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2直肠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了解了肛管的结构你就知道肛管内尖锐湿疣治疗为什么相对于其他部位尖锐湿疣难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