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的色彩美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690629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诗的色彩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诗的色彩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诗的色彩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诗的色彩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诗的色彩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诗的色彩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的色彩美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 诗人 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 的反映上和诉诸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 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 和情绪体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酷酒,红泥小人炉。晚 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 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 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 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

2、色,点缀得错 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 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 阔的心境。“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这是周邦彦玉 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 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 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 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 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 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蒋捷

3、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 有句云: “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 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 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 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 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夜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 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钱起的“竹怜新雨后, 山爱

4、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 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 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 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 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 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 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句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 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行情氛围。 请看:“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5、(骆宾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好象电影的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吟; 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残媳灭的烛火, 化为春去夏来,石榴绽开的红花(暗示耿耿相思,随着时序的转换而 永无尽时)。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有时候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也能浸渍情感,收 到很好的抒情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 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 ”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 是离人的眼泪

6、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 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 字,恰好是一种色彩。杜甫常有此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别的诗人也常爱炼这类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五更疏欲断,一例碧无情。”(丰高隐)“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李清照)例子不胜枚举。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 等神奇的魅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