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689519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导处范文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诲处范文之中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三 又是一年桃李香,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值得总结的是三句话:理念新、作风硬、行动实。一学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治理标准和省市关于标准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化施行素养教育的意见,以进一步落实“五严”规定、进一步推进课改、施行素养教育为契机,以科学开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人才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以研究新课程标准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素养化、质量评价多元化、教育教学科研化,以标准办学行为、打造优质高中品牌为目的,努力提升我校的素养教育水平。一、加强校本培训,扎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师生纯熟掌握新的

2、教和学的方式。更新老师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研究教学治理的新方法。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校本培训。学习中,老师进一步熟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和稳固了新课改的老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并通过再次解读课程标准,理解教学的目的要求。 为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的,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多轮会课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一人一堂研究课,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近3年聘用的新老师水平汇报课、40周岁以下的青年老师根本功评优课、各学科骨干老师示范观摩课等活动,推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通过语文和英语阅读欣赏教学的校内会课、实验教学会课、多媒体评优课等活动,锻炼和培养老师的创新认识和综合实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

3、“让学生动起来,让气氛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老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助者、促进者、合作者。组织老师观看优秀课的教学录像,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促进老师新课程理念的内化,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师生关系,关注每位学生,培养创新认识。将课堂教学要求落到实处,修订教学常规。要求老师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一切从本身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出发,按教学规律办事,保证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既防止老师穿新鞋走老路,又杜绝方式主义的花架子。既追求课堂目的的达成度,又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度、学生思维的活泼度和激情的释放度。指导老师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杜绝老师为主体的填鸭

4、式的、满堂灌的废课。为了激发校本培训的活力,我们进一步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在组内大力倡导团结合作、争鸣探究的教研风气,营建老师间互帮、互助、共进的和谐气氛。学校在充分调研的根底上,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学期学年考核的科学性、人文性,发挥考核的鼓舞功能,既凝聚人心,又促进老师自纠内省,促进全体老师的责任认识极大提高。 更新学生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习惯新的学习要求。1.传统的学习方式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了改革这种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场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 乐于合作、擅长合作,是科学精神

5、、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求老师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表达本人的意见,都能够接受别人的协助,与别人共享学习资源,到达“1+12”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了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展积极的沟通,构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互相支持、配合的良好质量。带着征询题学习我们要求老师借鉴先学后教、以教诲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方式。如此做,让学生的经历与体验进入了课程,课程的意义表达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动力才有根本保障。年级组依托学习经历交流活动,加强优良校风班风学风的建立。各班通过主题班会、学习经历交流活动,推荐学有所获的优秀学生

6、介绍学习体会,通过请教育局督导室领导、学校教诲处领导进展学法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学生自主开展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开展,实现自理自主自励自强品行的培养。二、丢掉梦想,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向标准治理要效益。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上足各类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初高中音乐、美术、体育、健康、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各类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科学合理的定位必修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的难度,按国家计划推进教学进度。课表上墙、上网接受社会监视。.所有活动类课程坚持开设至学期完毕,通过平时考核和学期考察评定学分。保证学生足够的休息时间,操纵学生的作业量和考

7、试次数。初高中部学生在校时间分别操纵在7小时和8小时内,作业分别操纵在1.小时和小时内,没有快慢班或实验加强班一般班,不统一组织学生节假日上课。2.积极有效地推行大课间操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和功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讲座、理想情操精神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征询活动,实在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建立并完善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完善学生学分评定、综合素养评定的电子档案。按实际记载学生的阶段成长记录,借助校园网络功能逐步构成学生电子档案,以学分治理推进班风学风建立。学分治理是新课程施行的一个部分,一方面表达了课改渐进性原则,另一方面也是高中毕业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省学分

8、治理方法,结合各模块教学中的阶段学习成果和终极验收以及学生成长记录中的行为,制定学分考核细则。我们鼓舞老师追求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学生成长记录过程中,坚持开展性评价和构成性评价。注重教学教研常规,提高过程治理的效益。1.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常规,采取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每周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修改、后进生转化等常规工作检查结果汇总反应,要求不标准的老师限期整改,确保过程治理工作落实到位2.实在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杜绝方式主义,倡导教研风气。统一安排各年级、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明确中心备课人和主说课人,集体备课根底上构成有特色的个人教案,新老师必须写详案。 3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

9、中博览群书,研究实在可行的教法和学法。严禁老师参与订购教辅材料,包办、私订材料者,校内通报批判,学期考核降等。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教科室牵头,学校根据教科研专项奖励意见对平时教学研究成绩明显者给予奖励。学期至末评选优秀备课组和优秀教研组。三、创新务实,脚踏实地抓初、高中的教学联动治理,追请教学事业可持续开展。对老师开展“爱岗爱校爱生”的“三爱”教育,要求广大老师顾全大局,讲良心,讲风格,团结互助,各守其责,严格恪守学校提出的“八要八不要”的老师行为准则,部分年级实行初一高一到初三高三跟班教学的大循环,少数学科实行三分之一制的小循环。从初一、高一开场要求老师追求课

10、堂目的的达成,把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倡导老师间互听、互评,而不相轻,不互相拆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围绕“一标一规”(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常规)开展三级联动的教学,要求老师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确保教学对路、高效,确保各类活动课程开出成效。.用标准的要求指导高一初一至初三、高一至高三的教学工作。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出发,按教学规律办事,实现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开展。“标准”确实是要求老师恪守教学常规,不急功近利;要求学生夯实根底,不好高务远。要求老师对“标准”要求的理解和认识认同度高,进而有助于产生教学的自觉。2.注重校本课程治理,编好、用好校本化材料,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11、保证了教学的效果。3积极组织新桥文学社、泰州日报小记者站、省市和校内的各项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才能和创新才能。加强考核的鼓舞功能,突出师德师风和老师在执行“五严”新政中制造性作用,促进全体老师的标准认识、创新认识和责任认识极大的提高。四、学校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标准办学行为,推进素养教育,这是端正办学思想的迫切要求和必定结果。今后将接着坚决不移地坚持江苏省中小学治理标准,进一步标准课程计划,强势推进师生课堂内外的标准治理,完善习惯素养教育要求的教学实绩考核制度,通过多管齐下,大幅度提高我校素养教育的水平。那种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课堂,如今仍有一定的市场。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离开动脑、动

12、手的实践才能的培养,教学必将走进死胡同;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实践才能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要接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以科研促课堂质量。今后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打破:一是花大力气推行有校本特色的“生本课堂”,在备课、听课和评课诸环节中加强研究认识,整体促进课堂效果。二是整体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培训提高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优化课堂教学。三是集体备课须常抓不懈,要使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成为个人自觉认识,授课内容、方式和作业的要求上必须提高针对性,推行减负增效提质的先进典型。严格、标准、正常教学过程中的学分认定工作,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治理,学分的细化治理仍然需要整改完善,要克服软件材料治理与教育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培养人文认识、科学素养和设征询分析处理征询题才能的重要途径,活动的效果,特别是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浸透、与综合社会实践的结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