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68379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国内外已对咳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诊疗指南1。近年来中医药诊治咳嗽取得了较大 进展,形成了一些规范2。为了充分认识咳嗽防治的重要性,对中医 诊治咳嗽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 系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成立全国“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起草小组,在进行充分讨论后,结合国内外现有诊疗指南和中医 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 肺系病专家就咳嗽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等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制定 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0年7月30日至8月1 日,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

2、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 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对“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修改,2011年2月26日由核心专 家组在北京进行了最后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并希望在今后的应 用中不断完善。1概述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 一组病症。它既是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 并称。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 咳、脾咳等,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

3、、寒咳、胆 咳、厥阴咳等。明代朱棣普济方咳嗽门诸咳嗽则分热嗽、冷嗽、 肺气嗽和饮气嗽四种,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 大类。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 人民健康。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丰 富了咳嗽证治内容。咳嗽的病因已不局限于外感与内伤,目前更重视 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病理机制也有所创新,重视风邪 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 伤互为因果等2。尤其在“风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3-4。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 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

4、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 的影响。咳嗽按时间通常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 嗽。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 过8周。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亚 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 哮喘,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上述咳嗽均可参考本 专家共识治疗。2诊断与鉴别诊断2.1诊断要点咳而有声,咯痰或无痰;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 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 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22鉴

5、别诊断221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 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 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饮与瘀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难 愈。222肺痈 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 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 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223肺痨 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 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 致。224肺癌 咳嗽持续、顽固不愈,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胸 痛、气急、发热,伴消瘦、乏力等。其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

6、调、正 气虚弱,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3病因病机咳嗽通常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外感咳嗽为外感六淫、疫疠时 邪及环境因素所致;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他脏疾患等内生病邪引 起。内伤咳嗽又多因外感等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咳嗽反 复发作,病势缠绵。目前临床上常见外感症状已消失,而尚无明显脏 腑亏虚之象,咳嗽频发,遇刺激尤剧之证,为邪气留恋,肺气上逆所 致。总之,均是肺气不宣,失于肃降,而作咳嗽。4辨证论治41辨证要点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 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兼证。外感咳嗽以风寒、风 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

7、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胃气上逆、肝 火犯肺多以邪实为主兼有虚象,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而其他临床所 见风盛挛急、气道失畅之咳嗽,以呛咳阵作、喉痒或胸闷为主,不伴 有肺卫表证,亦无明显脏腑虚实表现。4.2治疗原则咳有外邪为患,也有内伤之异,或兼而有之。治随证出,法从候来, 除止咳之外,尚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宣肺、化痰、利 咽、降逆、泻肝、养阴等法。4.3分证论治43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或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 通。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

8、(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加减。处方:炙麻黄9g,杏仁9g, 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甘草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 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 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 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43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 咯痰不爽,痰黏或稠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 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9、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 清肃,肺热伤津。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温 病条辨)加减。处方:桑叶9g,菊花9g,杏仁12g,连翘12g,薄 荷6g(后下),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加减:若咳甚,加金银 花12g、浙贝母9g、枇杷叶9g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 鱼腥草12g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以清热利咽;若 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 6g、佩兰9g以理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 参12g、天花粉15g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g、藕节9g以凉血;若夏令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

10、口渴、尿赤、舌质 红、苔薄、脉濡数,加六一散(包煎)(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疏 风解暑。433燥邪伤肺证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 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 而数。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处方:桑叶9g,杏 仁9g,北沙参9客,浙贝母9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 梗6g,连翘6g。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 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用杏苏散加减;若痰中带血,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 痰黏难出者

11、,加紫菀9g、瓜蒌9g以润肺化痰;咽痛明显者,加玄参 9g、马勃6g以清润咽喉。434风盛挛急证 证候:咳嗽,于咳无痰或少痰,咽痒,痒即咳 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 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病机:风邪犯 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方药:苏黄止咳汤(中国药典)加减。处方:炙麻黄6g,蝉蜕6g, 紫苏叶9g,紫苏子9g,前胡9g,五味子9g,牛蒡子9g,枇杷叶9 g,地龙9g。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9g、防风9g、生姜6g 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6g(后下)、桑叶9g以散风寒;偏于痰热者加黄

12、芩9g、鱼腥草15g、金养麦15g以清热化痰;偏阴虚 者加麦冬9g、乌梅9g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9g、红花6g 以化瘀通络。435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 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 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 肺,肺失宣降。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处方:法半夏 9g,茯苓9g,陈皮15g,苍术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 g,炙甘草6g。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9g、 细辛3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

13、,酌加党参12g、白术9g以益气健脾。436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 痰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 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治法:清热化 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加减。处方:桑白 皮9g,黄芩9g,栀子9g,知母9g,浙贝母9g,瓜蒌仁9g,桔梗6 g,橘红9g。加减:痰热甚者,可加竹沥10ml、天竺黄9g、竹茹9 g以清热化痰;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薏苡仁30g、冬瓜仁12g、金 养麦15g以清热化痰解毒。437胃气上逆证 证候:阵发

14、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 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暧腐吞酸、嘈杂或灼 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病机: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 和,气道受累。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方药:旋覆代赭汤(伤 寒论)合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处方:旋覆花9g(包煎), 赭石9g,法半夏6g,党参15g,干姜5g,黄芩9g,黄连3g,枇杷 叶9go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g、(煅)瓦楞15g以 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10g、紫菀10g以化痰止咳。438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 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 质黏,

15、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 弦数。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治法: 清肺泻热,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症因脉治)合黛蛤散(中 国药典)加减。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 g,海蛤壳15g(先煎)。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 栀子9g、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覆花9g(包煎)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 g、丝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g(先煎)、浙贝 母9g、竹茹9瓜萎9g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 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

16、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以养 阴生津敛肺。439肺阴亏虚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 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 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病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治法:养阴清热,润 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处方:北沙参9g, 麦冬9g,天花粉9g,玉竹9g,桑叶9g,知母9g,川贝粉2g(冲服)。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昧子6g、诃子9g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 丹皮9g、白茅根15g、仙鹤草15g、藕节9g以清热止血;潮热,酌 加功劳叶9g、银柴胡9g、青蒿9g(后下)、鳖甲9g(先煎)、胡黄连 9g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g、牡蛎15g(先煎)、浮小麦1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