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处方练习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682012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处方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方剂处方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方剂处方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方剂处方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方剂处方练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剂处方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处方练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处方练习(分析题)1. 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鳖甲15g青蒿6g知母6g生地12g丹皮9g2. 某患,女,20岁。平素四末不温,畏寒喜暖,月经量少,经来腹痛。有 血块,舌淡苔白,脉沉细。此系何证?并答出病机、治则、方药及方义分析。3. 某患,女,36岁,近半年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月经不调, 量多色淡,经期延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系何证?并答出病机、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4. 某女,36岁。平素小便稍频,近2日因劳累尿血,如洗肉水色,小便频 急,尿道涩痛,心烦不宁,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10-15个,舌红 苔黄脉数。此为何证,应以何法、何方、

2、何药治之,并分析方义。5.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一年前出现脚踝浮肿,后遂渐加重为双下肢 肿,伴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涩者。 分析上述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其组方原理。6. 分析下列处方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症状。猪苓9g茯苓9g泽泻9g阿胶9g滑石9g7. 某女,43岁,常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口燥咽干, 手足心热,时便燥,舌红,脉弦细。此为何病证?应以何法、何方、何药治之?简述方义。1. 写出四首治疗“厥逆”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2. 麻黄汤、白虎汤、青蒿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均

3、可用于发热证, 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3. 试述黄芪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中的配 伍意义。答案:1 .方义:鳖甲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两药相合,共为君药,二者相伍, 此即温病条辨所言“先入后出之妙”,生地滋阴凉血,知母降火共为臣药, 丹皮泻阴中伏火,使火退而阴生,为佐药。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2 .病名:血虚寒厥证病机:血虚受寒,寒凝血滞治则: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药:当归12g桂枝9g细辛3g芍药9g甘草6g通草6g大枣 4枚方义分析:当归、芍药养血,桂枝、细辛温通散寒,通草通经脉,大枣 补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病证:心脾气血两虚证。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药:归脾汤黄芪12g当归9g龙眼肉12g人参6g白术9g茯神9甘 酸枣仁12g 远志6g木香6g甘草3g方义分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气养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 补气,以助黄芪之力,当归养血以助龙眼肉之功,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 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 调和诸药,为使药。4 .此系家务劳累,易蕴热生湿,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则尿中带血;瘀 热蕴结,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急,热涩刺痛,心火炽盛,火性上炎则心烦不宁; 舌红苔黄脉数为实热之象。本证为血淋,治宜

5、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方用小蓟饮子加减生地20g小蓟15g滑石15g木通6g蒲黄10g藕节10g竹叶10g 山栀子6g白茅根15g甘草梢10g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消 瘀,使血止不留瘀;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为导赤散可清心利尿;滑石清 热通淋;山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并可导热下行,以助凉血并清利湿热之功。5 .病证:阳虚水肿。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处方:实脾散。制附子10g干姜10g茯苓15g白术15g木瓜10g厚朴10g木香 10g槟榔12g草果10g炙甘草6g方中附子善于温肾阳,助气化,复主水之权;干姜长于温脾阳,助运化, 行制水之职,二药相合,温

6、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臣以茯苓、白术, 健脾渗湿,使水湿从下而去;佐以木瓜化湿醒脾和中;厚朴、木香、槟榔、草 果行气导滞,化湿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配伍,温肾与暖脾并 行,而以温脾阳为主;寓行气于温利之中,使气化则湿化。6. 此为猪苓汤。方中猪苓入膀胱肾经,淡渗利水;泽泻、茯苓甘淡,且猪 苓利水渗湿;滑石甘寒,利水而清热;阿胶甘咸,润燥而滋阴。全方具有利水 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证。症状为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 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7. 病证:由肝之阴血不足,虚热上扰所致之虚烦不眠证。治法:养肝宁心,清热除烦方药:酸枣仁汤酸

7、枣仁30g柏子仁20g茯苓10g知母15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 芎8g 甘草5g方义: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臣以柏子仁助君养心安神; 知母清热滋阴除虚烦;茯苓宁心安神;当归养血润燥;枸杞子滋阴养肝明目。 佐用川芎,活血利气,疏解肝郁,与酸枣仁相伍,一酸收,一辛散,既补养肝 阴,又调顺肝气,以相反相成。使以甘草和药缓急。诸药相合,共成养肝宁心, 清心除烦之效。二、论述1. 写出四首治疗“厥逆”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大承气汤主治热厥,乃由热结内停,腑气不通所致。故以大黄、芒硝攻下 热结,枳实、厚朴行气导滞。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乃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

8、遏,阳气内郁,不 能达于四末而致。方中以柴胡升阳透邪,白芍养血柔肝,枳实理气解郁,甘草 调和诸药。 四逆汤主治阳虚寒厥。乃由寒邪深入少阴,阳气衰微所致,故以附子、干 姜相须为用,回阳救逆;以甘草顾护中州延缓药力。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乃由血虚受寒,寒凝血滞,四末失于温养,故以当归、桂枝养血温通,配伍芍药、细辛而助其力。使阴血充,客寒除,阳 气振,血脉通,厥逆除。2. 麻黄汤、白虎汤、青蒿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均可用于发热证, 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麻黄汤所治发热,乃由外感风寒,卫闭营郁而致,属表证,其证可见发热 恶寒,无汗而喘,舌淡苔白,脉浮紧。 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以身大

9、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其主 要表现。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 脉细数为主证。 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可见气虚之象,舌淡,脉虚大无力。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类白虎,但此乃虚证,口渴喜热饮,脉大 而虚,重按无力。3. 试述黄芪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中的配 伍意义。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表虚,邪客血脉之血痹证。方中黄芪补气固卫,同桂 枝相伍,益气而振奋卫阳,固表而不致留邪。 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下陷证。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得升、柴相助,则 升举力大。 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止汗,同防风相伍,固表而不

10、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方中重用黄芪,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 之气所当急固,补气生血,同当归相伍,则补气以生血,使阳生阴长。4. 试从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用法诸方面比较三承气汤的异同点。三承气汤均为寒下剂,共俱泻下热结之功,皆治阳明腑实证,但大承气汤由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药组成,泻下与行气并重,且用法中后下大黄,故 有俱峻下热结之功,而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在者;小承气汤去芒硝 且减枳、朴同量,三物同煮,故为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实 三者俱在而无燥结者;调胃承气汤只用硝、黄,不用枳、朴,另加甘草之缓, 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但见燥实

11、而无痞满者。5. 小柴胡汤和蒿苓清胆汤的鉴别应用。小柴胡汤和蒿苓清胆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 者。但小柴胡汤以柴胡与黄苓相配,柴胡用量独重,意以以透为主,主治少阳 半表半里偏于表者。且配以人参和解之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胆寒不和, 胃虚气逆者。蒿苓清胆汤以青蒿配黄苓,黄芩用量大于青蒿,意以以清为主, 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偏于表者;是配以茯苓、滑石,于和解之中而兼清热利湿, 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简答:1.桃核承气汤为破血下瘀之品,方中为何配伍辛温之桂枝?2. 白虎汤的主治病证及禁忌证有哪些?3. 简述龙胆泻肝汤中生地与当归的配伍意义?4. 血府逐瘀汤的主治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5. 凉开三宝的名称,并简述其一宝的功用?6. 小建中汤的君药是什么?其作用是为何?7. 简述玉屏风散中黄芪、防风的配伍意义。8. 简述川芎茶调散中主治头痛的药物是如何体现分经论治的?9. 三仁汤的配伍特点及三仁在方中的作用?10. 朱砂安神丸的功用、主治证及临床表现有哪些?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2. 和法的定义、适应证和分类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