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681959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淤泥地层中深基坑综合支护设计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支护工程设计说明_、工程概况受中海油能限公司委托,对海油发展 水预处理站的基坑支护进行设计。根据业主提供的数据,基坑深度从6. 9 8.0m不等,场地空阔,基坑周边影响 范围内无管线,也无建筑物。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地质报告,支护范围内地层主要有:填土、吹填含细砂生物碎屑、吹填淤 泥质粘土、含粘土卵石、含砾粘土等。地下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地层孔隙内,属潜水类型,主要靠大气降水及 海水补给。根据基坑附近类似深度的开挖情况发现,地下水量不大,与业主商议后, 为了节约总造价,止水帷幕不进入基坑下部的含粘土卵石层。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 实际情况与此设计条件不符,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施工旋喷

2、桩等穿过此含粘土卵 石层进行止水。三、设计依据1、现场踏勘、业主要求、地质报告;2、相关基坑支护设计规范;3、相关规程规定等。四、方案选择本工程有以下特点:高低起伏大,必须分段设计和计算;地质情况变化大,要综合考虑各个支护位置的特殊地质条件;整个西侧及北侧的西北角在开挖范围内基本都是无法临时自稳的流动状态的吹 填淤泥,含水量非常高,若进行支护成本很高;淤泥质土下部就是含粘土卵石层,止水搅拌桩难以进入该层,重力挡墙搅拌桩 也缺少一个用于嵌固的根基土层,但是四周比较开阔,可以放坡。结合这些特点,根据以往治理类似深基坑的经验,采用根据各位置实际情况分 段进行支护或处理的方案。其中:对整个西侧及北侧的

3、西北角上存在的所有淤泥及淤泥质土进行挖除并置换成好 土,置换后的土形成1: 3以上的缓坡(放坡宽20m以上),并在坡面上采取喷射殓 等护面措施,以确保不影响基坑的施工及安全为原则,基坑回填时再将该坡面之上 空间进行同步回填至设计标高。对6. 9深的位置及8m深的位置进行分段支护。考虑到节省成本,不宜采用刚性 垂直支护。对于有放坡条件的此深度范围的基坑,首先考虑造价低廉的土钉墙加喷 射殓护面支护。因要进行开挖范围内的止水避免造成坡体水土流失导致坡体不稳定, 同时考虑到淤泥质土中土钉抗拔力很小,所以在坡体中设计了两排隔栅搅拌桩。既 有止水帷幕的作用,又增加了土钉在土体中的抗拔力,使坡体形成一个整体

4、受力状 态,又改善了坡体土层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坡体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到淤泥质土 下即是含粘土卵石层,搅拌桩难以穿越此层,存在嵌固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在靠基 坑内侧的搅拌桩中施工一排微型桩增加坡体底部的抗滑力,微型桩进入并嵌固在含 粘土卵石层及含砾粘土层中4m以上。本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若现场情况发生变化如附近增设了建筑物或构筑 物及重要管线等则边坡安全等级提高为一级,具体支护方案见设计图纸。五、边坡支护方案1、边坡支护(1) 微型桩微型桩采用C25细石殓,直径300mm,压力灌浆法施工,内放20号槽钢。具体桩长控制数据详见设计图。具体施工步骤如下:桩位放样一一钻机就位一一埋设护筒一一钻机成

5、孔一一第 一次清理孔底沉渣一一移走钻机一一测量孔壁垂直度并保证桩身尺寸一一放置槽钢 下导管和二次清孔一一混凝土的制作和灌注一一验收。桩顶伸入压顶梁内100mm。(2) 搅拌桩搅拌桩设计直径为550mm,搭接150mm,采用四喷四搅工艺,水灰比为0.450.50,水泥掺入比为:平均约每米62kg,水泥采用P. 0. 32. 5R普通硅酸盐水泥, 另可掺入水泥重量0.05%的三乙醇胺(或占水泥重量2%的石膏粉)作为早强外加剂, 28天龄期后的搅拌桩立体抗压强度应达到lmpa以上,相临搅拌桩施工间隔时间应不 超过24小时。根据地质情况的变化,搅拌桩长应随地质变化而定,确保止水成功,搅拌桩垂 直度允许

6、偏差为1%,桩位的允许偏差为50mm,桩径允许偏差为4%。搅拌桩施工中搅拌头钢筋应及时进行焊接,以保证施工质量。搅拌桩强度达到 设计值后,才能开挖基坑土方,确保搅拌桩挡墙的安全。为了保护桩体,土方开挖 时应分层分段开挖,不能一次性挖到底,也不能超挖。在搅拌桩墙顶加200mm厚C25殓压顶板,板内配钢筋网6 200X200,每个搅 拌桩中插入4m长25钢筋作为插筋,钢筋伸入压顶板中lOOmmo搅拌桩顶的平台及地面3m范围内喷射50mm厚素殓予以加固及防止地表水进入 坡体。(3)土钉墙及殓喷面土钉定位:要求测放孔位水平方向误差在5cm范围内,垂直方向误差在5cm 范围内。当附近有地下室或管线时,为

7、了避开建构筑物,可根据需要调整土钉倾角。施工成孔:根据实际地层情况采用钻机成孔或打入式施工,孔径120mm。主筋采 用直径48X3. 5的钢花管。灌浆:浆液采用水灰比0.40.45的32. 5R早强水泥制成纯水泥浆。施工采用 二次注浆,注浆压力0. 5l.OMPa。喷射混凝土面层配比宜为 水泥:砂:碎石=1: 2: 2.5,水灰比以着料稳固、不 流淌为宜,水灰比例为0.400.45,喷料随拌随用。殓原材料采用32. 5R早强水泥、 干净的中砂和粒径小于15mm的石子。土方开挖的配合:开挖深度按土钉端头标高控制,每层超挖深度不大于30cm, 开挖后及时支护。施工顺序:测量放线一一土方开挖一一修坡

8、一一土钉定位一一成孔一一插入主 筋一一灌(注)浆一一喷底层殓一一挂钢筋网一一喷面层殓一一养护一一(重复以 上施工顺序)。具体施工要求按规范执行。2、排水系统坡顶、坡底各设一条排水沟,土钉支护坡面设泄水管,底部水沟内适当位置设 置集水井且集水井间距不大于30mo3、施工监测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及过程中及完工后,应按图纸与有关规范的要求,设置位移及 沉降观测点并对基坑边坡的变形进行监测。监测资料应及时汇总并报设计等有关单 位,以便于及时评估边坡的安全状况。对于附近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设施上,也应该设置观测点。本基坑支 护变形观测中的预警值为25mm,允许值为30mm。观测频率为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

9、次,若出现恶劣天气每天观测三次,基坑开挖 完毕后且位移稳定后一个月内每三天一次,之后每周一次。在基坑边坡变形保持稳 定状态的情况下,观测应持续进行,直到基坑回填完毕。若出现恶劣天气或发现位移超过预警值,应及时通报相关各方并加密监测。若 发现位移超过允许值,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及时进行处理,同时通知设计单位提供 补充方案。4、注意事项(1) 土钉施工时应该注意避开管线及附近建筑或构筑物。(2) 在施工中采用信息化施工管理,可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方案予以优化,以 求尽量安全及经济。施工时如遇到现场条件与设计条件及计算书条件不符合,应及 时通知设计人员调整支护方案,确保边坡安全。(3) 基坑支护不属于永

10、久支护,本基坑支护有效期为半年,半年后应重新评价 支护安全性满足后才可继续使用。(4) 在基坑顶上10m范围内及分级放坡平台上不允许堆载或停放任何材料或设 备等,也不允许生活或生产用水流入此区域。地面设计荷载为5kpao六、应急抢险措施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是确保基坑支护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及构筑物或地下管 线安全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如坡顶出现较大裂缝、位移超过预警值或发生其它 异常情况时,应米取如下应急抢险措施:1、当边坡含水量较大并可能或已经出现滑移情况的迹象时,应立即在边坡底 及边坡上压入适量的尾径不小于100mm的木桩,以稳定坡面,并准备足够数量的编 织袋,在编织袋中装满砂后堆填在坡脚及下

11、部坡面进行反压。2、当基坑抽水导致周边建(构)筑物出现较大附加沉降时,应立即停止抽水, 并沿基坑周边设置回灌井进行回灌。3、若基坑的变形出现不稳定并且发展势头很明显,则应立即进行回填,并及 时撤走危险区域的人员,确保人身安全。在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后方可继续挖土。4、每天应派专人沿基坑四周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设计、施工等 相关各方人员,立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5、若因基坑施工原因造成周边临时房屋或永久房屋造成较大沉降而危及到楼 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立即对住户进行疏散、安置,待险情排除并采取了相应加 固措施后方可回迁。6、项目部应组建应急抢险机构,由专人负责,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备用

12、水泵、砂袋、木桩、移动式发电机、照明灯等多种抢险设备。七、质量检验要求说明本工程质量检验参照有关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及相关技术规程进行,具体 如下: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有合格证,施工前需送检。喷射混凝土应做试块进行抗压检验,并检验喷射混凝土厚度等。3、土钉应按规范规定数量进行抗拔力检验。微型桩及搅拌桩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相应强度检验。上述检验数量、要求按现行有关规范进行。八、环境保护的要求及有关措施1、基坑开挖前,先沿基坑四周修砌排水沟及沉淀池,排水口的设置需向主管 部门申请确认。2、工地大门按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洗车池,用高压水冲洗运土车辆,避免带 泥上路。3、若遇连续天晴,应沿着运土道路洒水降尘。4、基坑开挖的土方应运到政府允许的弃土场,严禁随意弃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