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68128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 ?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顾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那么述归来思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叙述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南乡子送述古苏轼词作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释】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

2、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亭亭,直立的样子。归路,回家的路上。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白话译文】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

3、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创作背景】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赏析】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顾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

4、就眼前景物落笔,实那么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烘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怀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气氛,衬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怀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非凡的功力。其次是烘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烘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烘托泪不停。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