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68001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讲解(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的区别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 ?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使下文不突然)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 埋伏的线索。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 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 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 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 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

2、意强调的。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 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 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 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2、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 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

3、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 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 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在小说中用得多。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 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 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 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 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 遥应”,面

4、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伏笔的意思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以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 人看到后面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样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 把伏笔揭开,才能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 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 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

5、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 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 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 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 的埋下了伏笔。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 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 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

6、)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 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 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 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 伏笔,后有照应。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 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 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

7、之前,貌似“闲 笔”。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 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 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 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 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三、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问,来引发下面的内容。 引出下文:上文说明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为什么

8、这么说”;上文流露某感情,下文 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例: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老舍济南的秋)。真题对比:09朝阳一模(秋日笔记)秋日笔记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挥动触角,我 几乎就辨认不出它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 盯着金铃子。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 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 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

9、被我们常常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一阵秋风掠过,它细长而微微泛红的触角轻轻舞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 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 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我突然想起如今已是秋天了,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 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秋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 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10、下。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 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 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 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 腰身。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看来,这是一只失去同伴而且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 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

11、一下,它竟然被惊吓得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 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 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不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自作 多情,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 身,这只在秋天快要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 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 只不

12、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一旦发声,那便是对生活的歌唱),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 然失色。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 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寂寥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 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 易地穿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满城灯火次第亮起,灿烂无比。金铃子啊,今夜,你将在这个城市中谁家的屋檐下栖息? 明天,你又将撤向哪里?(取材于尚建荣的秋日笔记)19文章引用豳风七月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分)19.(4 分)引出下文作者

13、的联想(1 分。要点“引出下文”);诗中蟋蟀的境遇与后文金铃子义无反 顾地逃离形成对比(2 分。“对比”1 分,具体内容1 分);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 添了文采)” (1 分。要点“丰富内涵”或“增添文采”)。意思对即可。09 宣武一模:一方阳光)一方阳光王鼎钧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 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 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 这面墙上的窗子,

14、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 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 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 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 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 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 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

15、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 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 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 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 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 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 反

16、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 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 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 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 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 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