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6791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滘中学2006学年下学期八年级美术科教案 任课班级:八年(7)-(14)班 科任:李集春第一单元走进古典艺术 第1课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 评析课 时:2课时,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青铜器的鉴赏,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陶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铜器和漆器工艺。它们各有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2、讲授新课:青铜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青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流传的夏铸九鼎的历史故事,说明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在夏代已经开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时期,秦、汉两代还有所发展。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我们常见的黄(红)铜熔点很高,但是硬度却很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黄铜中加入锡或铅,不仅可以降低熔点,而且可以增加硬度。同时,融化

3、的青铜在冷却凝固时略有涨大,填充性比较好,气孔少,因此得到了广泛得运用,当然这是在铁器出现以前。而这个历史阶段也被考古学家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著称于世。这首先是由于中国是文明古国,青铜器的产生很早,源远流长,匠师们在几千年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工艺、形制、纹饰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是独树一帜。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辽阔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国古代民族,对青铜器美术各有创造,这又为中国青铜器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接下去我们就边欣赏作品,边了解我国的青铜器工艺。我国得青铜器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代、西周、春秋

4、和秦汉时期,最兴盛得是在商代和西周:商代 1、青铜器是奴隶主地位的体现,称为礼器如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2、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和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大方鼎饕 餮 虎食人卣(you) 夔纹 龙纹 牛纹 鳞纹,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战国曾侯乙墓整套编钟。司母戊方鼎,是炊煮器,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鼎是古代常见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鱼肉用。他的形状大部分是圆形或,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庄严厚重,耳部外侧的浮雕是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大着口,衔着一个人头,充满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无上权威。虎食人卣,不论其

5、造型和纹饰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铜器。造型呈老虎坐形,竖耳瞪眼,张着大口,老虎的牙齿露出来,两爪抓一个人,坐食状,十分恐怖。器定有盖子,上有立兽,提梁饰夔纹,两端有兽头,老虎的前爪上饰龙纹,背部饰牛纹,尾巴饰鳞纹。整个文饰极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西周中期 神秘色彩逐渐淡化 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盂鼎饕 餮春秋 奴隶制的衰落,失去礼器的作用,青铜器演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具 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龙纹,凤纹,蟠螭纹十五连盏树形灯、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伟凝重,文饰简朴。主要采取饕餮纹。春秋:莲鹤方壶、战国时期

6、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就是这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种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壮丽精美,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它那要向远方飞翔的神态,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龙兽,相互印和,给人一种轻盈,移动的感觉。壶盖上的双重莲花瓣形的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鹤。仙鹤形象生动真实,在早期的青铜器中是非常罕见的,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的象征。十五连盏树形铜灯构思巧妙,灯形象一棵树,树枝上有十五个灯座,树上群猴戏耍,鸟鸣相应,树下有两个赤膊在抛食物戏猴子,极富生活情趣。整个灯具结构灵活,移动时可以拆为八节,融实用

7、与审美为一体。 秦、汉时期:长信宫灯、虎牛形祭案等青铜器,便是这时期著名的优秀作品。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此灯设计灵巧,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铜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牛与虎都是滇民族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母题,故此器具有浓

8、郁的地方特色。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接下去我们按照青铜器纹饰图对照上面欣赏过的作品,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纹饰?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参观佛山陶瓷,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第2课名画中的肖像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肖像画的欣赏兴趣,掌握人物头像写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敢于尝试和表现。教学重点: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和写生方法。教学难点:形与神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中外优秀肖像画、头部比例图、头像写生步骤图。通过上网等途径收集肖像下

9、边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创作媒材能力。课堂引入设问方式导入:世界上有没有长相相同的人?同学们长相各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自然导入。课堂发展1、 欣赏感受:用对比的方法欣赏作品,讨论分析细节表现在肖像画中的作用。2、 活动激趣: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头部五官比例及面部特征。3、 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现人物头像。4、 评价反思:学生活动过程;作业效果。1、 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2、 以小组做游戏,体验不同的形象。3、 完成写出生作业。4、 自评、互评,展示分享。培养学生多元的审美视角、敏锐的洞察感受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后延伸收集中西美术史上有名的

10、肖像画作品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教学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握住五官比例和面部特征,画面也比较生动。第二单元:第1课独具魅力的面具教学目标:了解解面具的人文知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学难点:面具造型的创意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收集中外面具艺术的图文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收集肖像下边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创作媒材能力。课堂引入导入:由球迷脸谱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赏析中国京戏、地方剧的艺术特点。分小组介绍和交流各自准备的图片资料。创设情景,自然导入。课堂发展1、 讲座如何运用传统戏曲脸谱谱式等符号进行再创造。2、 设

11、计制作,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开等表现方法表现自己的构想和创意。提示学生李善于利用材质的色泽、肌理进行造型活动。3、 评价反思:活动过程,作业效果。1、 分组进行脸谱创意的构思练习与比赛。2、 动手实践:以个人为主或两人合作进行面具的设计制作。3、 作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评价。展示个人的不同趣味和爱好。课后延伸以班级为单位策划一次校园艺术节面具展或举办化装晚会,尝试写出策划文案。教学反思学生的兴趣很高。可加强夸张变形手法的指导。第二单元:第2课图形、联想、创意教学目标:学会欣赏艺术家视角独特、构图奇妙的创意图形作品;利用每年的绿色纪念日宣传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学习创意图形的构思方法与表现方

12、法。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图形联想创意”的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 多媒体电教准备。2、 收集有关图形创意的资料。3、 准备好毛笔书法的工具。1、 带齐学具用品。2、 上课前盛好水。3、 收集好图片并贴好在美术室展出。课堂引入1、 教师用大号毛笔在黑板上的生宣纸写一个繁体“龙”字。2、 提问:这是什么字?中国人被称为什么的后代?、注意观察教师在宣纸上写的“龙”字。、以水、火、金、木、土“为题进行图形创意。课堂发展、 简述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创意的基础造型:基本原素是点、线、面,用创意的图例分析点、线、面。、 图形创意的主要表现方式。、 图形创意在设计中

13、的应用。4、 学生作业。、 作业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以鼓励、表扬为主。、 看、察、听、思。、 了解从古到今的图形发展史。、 讨论开展个人评点大师的创意名作。、 体会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手“形象。课后延伸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2课 面与色的美感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 时:2课时,教学设想:面与色是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它涉及到绘画和色彩的一些专业知识,如物体的体面关系;色彩的冷、暖属性、色彩的明度、色彩的对比等等。远和近的色彩感是由于色彩的冷暖关系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受而产生的。一般冷色给人以远的感觉。暖色则给人以近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实际操作巩固

14、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发现问题采用两张图片进行不同的色彩的搭配产生空间距离感,目的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产生疑惑;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其次: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欣赏一组自然界的风景图片感知自然界的色彩,感受风景画面靠前的色彩与靠后的色彩规律和特点;同时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去热爱自然界、走进美妙自然界。运用师生共同概括归纳的色彩距离感规律,欣赏家居装饰艺术作品,看看我们的设计师是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属性,处理画面的空间距离;再次加强了学生对色彩距离感的认识。理性的感受大师的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色彩的冷暖属性。2、 知道一些常用的前进色与后退色3、

15、 培养学生理性处理画面色彩的能力和配色方法4、 培养学生的欣赏作品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常见的风景和家具设计图片分析出画面远近色彩的特点,总结出前进色、后退色,对比色、协调色。引导学生欣赏著名大师经典大师的作品,我们的艺术家是如何应用色彩;进入课堂实践配色练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让学生能主动感知自然界美丽的色彩,理性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运用色彩,从而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色彩调和的方法和进行色彩联想的正确表达。教学难点: 准确用色彩的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过程:1、播放色彩错觉图片,欣赏自然界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