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678968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潮》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潮》教学设计 (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潮》教学设计 (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设计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设计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尧禾小学 学校 李嘉鑫 老师课题1、观潮课时数第一课时教材解读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教学目标预设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

2、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解读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

3、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板块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学习清单设计意图及解决的目标修改建议课前修正(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

4、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2、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3、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

5、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三)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2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1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作业设计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

6、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设计意图及解决的目标修改建议课前修正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课后反思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