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67452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

2、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

3、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理解

4、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读史材料一(神农氏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

5、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

6、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 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2 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并推广到偏远地区。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二)沉

7、重的赋役与力役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 泰半之赋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2 沉重的力役 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

8、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 1 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2 土地兼并的危害:(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3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1)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

9、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2)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1 大禹治水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郑国渠 3 汉代: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4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5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

10、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学案:1、单项选择题(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

11、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D、使用铧犁垦荒(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B、水利C、畜牧业D、纺织(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C、东汉

12、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2、问答题: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答案】1、单项选择题 (1)A(2)B(3)A(4)B(5)C 2、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