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672906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广西玉林市中考化学试题以及答案详解(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广西省玉林中考化学试卷解析一、相信你的选择(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成冰B.酒精挥发C.瓷碗破碎D.蜡烛燃烧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水和冰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瓷碗破碎后还是瓷,没

2、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2.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它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解答:解:A、氧气占21,故选项

3、正确;B、氮气占78,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占0.03,故选项错误;D、稀有气体占0.94,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高炉炼铁的原料中,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成炉渣,其中二氧化硅属于()A.单质B.氧化物C.酸D.盐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氧化硅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氧化物。解答: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二氧化硅含有两种元素,不属

4、于单质,故A错误;B、二氧化硅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B正确;C、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而二氧化硅中不含有氢元素,二氧化硅不属于酸,故C错误;D、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而二氧化硅中不含有酸根,不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以及有关的概念进行。4.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A.分子间隔增大B.分子质量增大C.分子体积增大D.分子个数增多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

5、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解答: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的缘故,故A正确;B、温度升高,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C、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保持不变,故C错误;D、温度升高,分子的个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溶解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 蒸发D. 将固体颗粒放入试管中考点:物质的溶解;固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要熟记

6、溶解、蒸发、检查气密性、取放固体药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解答:解:A、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在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击烧杯壁,故A操作正确;B、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操作正确;C、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C操作正确;D、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着固体放到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D操作错误。故选D。点评:要熟记实验基本操作步骤,防止由于错误操作造成误差和危险等不安全因素。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7、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7.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B.锦纶C.天然橡胶D.不锈钢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人工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羊毛是天然材料,非人工合成;B、锦纶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属于合成材料;C、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非人工合成;D、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B。点评:此题是对合成材料的考查,解决

9、的关键是能对合成材料的范围有明确的认识。8.下列标志不正确的是()A.当心爆炸B.回收标志C.节水标志D.禁止吸烟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爆炸性标志,故选项正确。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正确。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9.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蕴含着化学原理,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去

10、,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C.炒菜用的锅的手柄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是因为手柄是用热固性塑料制成的D.使用液化石油气热水器时,要把热水器放装在浴室内,且使用时要通风透气,是因为要预防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致人中毒考点:硬水与软水;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塑料及其应用;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乳化作用考虑;B、根据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关系考虑;C、根据热固性塑料的特点考虑;D、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考虑。解答:解:A、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乳化作用把

11、大的油滴颗粒分解成小的液滴颗粒,便于被水冲走,故A说法正确;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故B说法错误;C、热固性塑料受热后不变形,炒菜用的锅的手柄必须是热固性,不能是热塑性,炒菜时加热后手柄温度升高,所以热塑性容易熔化而变形,故C说法正确;D、燃料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吸热,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

12、于水表现为放热,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表现为溶于水温度不变。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10.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关于异黄铜的说法正确的是()A.异黄酮共有27个原子B.异黄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C.异黄酮属于有机化合物D.异黄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根据异黄酮(C15H10O2)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C、含有碳元素的化

13、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异黄酮(C15H10O2)化学式可知,一个异黄铜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异黄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81.1,故选项说法错误。C、异黄酮(C15H10O2)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D、异黄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62)1510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环境、能源和资

14、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B.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C.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D.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A、根据可燃物遇到明火就有爆炸的危险考虑;B、根据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考虑;C、根据氢气的优点考虑;D、根据可燃冰的优点考虑。解答:解:A、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例如油分子、面粉颗粒等,这些可燃物遇到明火容易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就能发生爆炸,故A说法正确;B、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故B说法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