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67241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技术创新不仅要依靠高端学术科研型人才,更要依靠广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可以将理论设计开发并转化为技术应用,直接创造生产力,这就需要应用技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制

2、造强国战略的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在对当今社会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基础上,通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设劳模展示馆的实例,揭示了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博物馆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探索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博物馆在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高校正在悄然掀起一股博物馆建设热潮,大批的高校博物馆(展览馆、校史馆)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X年底,我国高校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达430余座,这其中除了少部分研究型大学举办的博物馆外,其他多为应用型院校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为学校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学校风采的

3、重要平台。但现实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育人定位不清,发展受到限制。相对于社会博物馆,高校建设博物馆的建馆初衷就是为学校发展服务。应用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除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应包括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其他方面。要培养出能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本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应紧紧围绕这样的主线,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探索新功能。而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建馆,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有些博物馆形同虚设,甚至面临关停并转的窘境。 2.育人意识局限,机构建设不健全。传统观念对博物馆的育人功

4、能认识不全面,对博物馆建设重视不够。由于高校博物馆不是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有的被视作学校直属单位,有的则为直属单位的下属部门,还有的委托某一专业院系代管。比如,一些高校的博物馆、校史馆挂靠在图书馆下,没有专门的岗位编制,由图书馆教师或外聘人员兼职管理,在制度建设、展品维护、日常讲解、对外宣传等方面都比较滞后,难以满足博物馆生存发展需求。3.育人功能单一,开放程度低。我国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博物馆的功能还局限在日常参观,或者组织几场临时讲座活动,缺乏系统性

5、。众多博物馆不能对外开放,或者只能部分对外开放,有些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博物馆连在校学生都不知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何将应用型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发展道路,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创新探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0年,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走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

6、路。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十万余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标杆和劳动模范培养摇篮。 包起帆是學校培养的优秀学生,他通过在第二工业大学的刻苦学习,最终由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上海产业工人和科技工作的优秀典范,他立足岗位,坚持3多年发明创新,成为优秀的发明家。其创新发明专利,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立了

7、积极的社会效益。为展示和宣传包起帆的事迹和精神,使学校劳模育人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与新时代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劳模育人文化品牌,经过反复多次的专家论证和历时两年的建设,学校于202X年9月8日正式建成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展示馆集教育教学、劳模文化研究和创新精神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对全社会开放。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包起帆创新成果和创新方法的展示,更是对培养具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总建筑面积两千多平米,展示馆共分七个板块,以大量实物和原始资料为主要内容,辅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图片、视频、雕塑、

8、油画等表现形式,展示了包起帆数十年的创新历程、创新成果以及背后所包蕴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类展馆不同,该馆不仅展示了包起帆的创新成果,还介绍了创新方法。 建馆一年多以来,累计接待校内外参观500余人次,700多名在校学生在展示馆内完成了劳模育人课程的学习。展示馆被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教委等单位授予“上海劳模育人示范基地”“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并于02X年4月加入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展示馆围绕学校劳模育人办学宗旨,利用自身的校友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新功能,开辟了一条与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博物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三、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在新时代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