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670317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把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预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

2、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3、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4、(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

5、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

6、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洁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四)归纳课文。. 1.读了*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

7、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五、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语文马说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寓意。【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

8、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 骈(pin)3、学生齐读课文。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重点词:祗:只是。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是:这。能:才能。见:通“现

9、”,表现。且:尚且。等:相等。安:怎么能临:面对。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

10、会*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二、探讨质疑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

11、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三、拓展探究1、*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马也!”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四、总结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

12、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作业本练习。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语文马说教案三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二)能力培养点

13、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三)情感体验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四)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议论的一大特色。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教读课。“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的首句“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