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6653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一类是脊椎动物,体内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一、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P2-9 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1、 外形:梭形(流线型) 体表:被有鳞片分泌粘液 鱼 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游泳 各种鳍的作用 尾鳍:决定并保前进的方向 背鳍臀鳍:保持平衡 胸鳍:转换方向保持平衡 腹

2、鳍:帮助背鳍和臀鳍保持身体平衡 呼吸:鳃(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1)、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用鳃在水中呼吸。 (2)、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 (3)、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4)、腮丝既多又细,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长在咽喉处的两边) 整理为word格式(5)、鱼呼吸时,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腮孔)流出。水流经腮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腮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腮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腮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

3、,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6)、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7)、鱼类的主要特征:始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腮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其他水生动物2、 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海蜇、珊瑚等 其他:哺乳动物中的海豚、鲸、海豹,爬行动物中的龟、鳖等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如章鱼、乌贼、扇贝、河蚌等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蜘蛛蟹、水蚤、梭子蟹、虾等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P12-18 与环境相适应

4、的特点1. 体表: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昆虫的外骨骼、爬行动物具有的角质鳞片或甲 运动系统:有运动器官和爬行、行走、跳跃等多种运动方式 呼吸系统:气管和肺(蚯蚓用体表呼吸)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能适应复杂的陆生环境 蚯蚓 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 外部形态:环状体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环带生在身体前端(环带也叫生殖带) 运动方式: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作用蠕动 呼吸方式: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靠湿润的体壁溶解空气中的氧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整理为word格式 分类地位:环节动物(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如沙蚕、水蛭) 体表:被毛

5、,有保温作用 呼吸系统:用肺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3、兔 循环系统:心脏分四腔,输送氧气能力强,体温恒定 消化系统: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适于食草生活 分类地位:哺乳动物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 。充足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 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4、蚯蚓:(1)、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 (2)、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作用是协助运动、固定、支持身体。 (3)、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4)、呼吸过程:空气

6、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5)、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所以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5、兔:(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2)、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腿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3)、食性:植食(草)。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 整理为word格式(4)、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始于磨碎食物。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5)、兔与人的

7、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相近,同属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的食性与兔不同(是杂食性的)。6、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减少对外界依赖性有利于动物的生存、繁衍;有利于扩大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P20-25 体形: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空中飞

8、行的动物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鸟类适于飞 肌肉:胸肌发达 翔的特点 骨骼:轻而坚固,长骨中空(内充空气)有的骨很薄有发达的龙骨突 消化系统:有喙无齿,食量大,直肠短,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快,无膀胱(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循环系统: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两条循环路线,输氧和物质能力强,体温高而恒定 呼吸系统:用肺呼吸,有发达的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 整理为word格式昆虫外部形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一般有一对触角。 运动器官:三对足,两对翅(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呼吸器官:气管(腹部) 分类地位:节肢动物 1鸟:(1

9、)、鸟的羽毛分为正羽(适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2)、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就咽,食物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含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3)、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动物。 2、昆虫:(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3、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动物。 (1)、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和昆虫一样都属于节肢

10、动物。 4、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成体用肺呼吸 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的动物,如青蛙、大鲵、蟾蜍等。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一)、动物的运动P28-30 (1)、动物的运动方式: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 整理为word格式(2)、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特点:关节囊及囊里外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

11、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骨骼(骨和骨连接) (3)哺乳动物运动 肌腹: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 系统的组成 肌肉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4)、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伸肘: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运动过程: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围绕关节运动 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拉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动物的觅食和避敌以适应

12、复杂多变的环境。 运动系统需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整理为word格式(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P32-36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等 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1)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同种生物不同个体表现大致相同。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2)举例: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学习行为:1)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

13、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但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低适应环境能力越差。 2)举例: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食物、动物绕道取食 区别与联系: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利。 (三)、社会行为P37-41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蝙蝠群体没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 整理为word格式 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 群体组织:如白蚁(后蚁-雌蚁-产卵机器、兵蚁-保卫蚁穴、雄蚁、工蚁-筑巢、喂养其他蚁);蜜蜂(蜂王、雄蜂、工蜂);狒狒: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程度和凶猛程度不同,排等级次序。首领是群体内的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