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66370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

2、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

3、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

4、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

6、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

7、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

8、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悄然离我们而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疆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在现代社

9、会中,教育应肩负起保存、传承和创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要求。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内容总结(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