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06556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资源和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63号)和海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海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

2、础(一)发展背景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实需要。我市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环境容量小、资源自给率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9308元。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为了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难题,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

3、、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2.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从我市经济发展的质态来看,粗放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产业类型上,以皮革、家纺、经编等传统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在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一些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在规模效益方面,产业链比较短,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整体发育仍不足;从具体的增长质量来看,印染、制革、化工、造纸和电镀等产业的高能耗特征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

4、好又快的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要兼顾环境承载能力;既要为当代人创造最佳的投资与人居环境,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和谐发展之路。我市作为资源缺乏的城市之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而且对浙江省乃至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建

5、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二)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循环经济建设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积极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1.循环经济工作机制初步建立。2006年4月我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26个部门单位组成的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市循环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领导。各镇、街道、各开发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每年市循环办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且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将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2009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

6、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意见(海政发200917号),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2008年以来,市财政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环保产业等重点示范项目扶持奖励和宣传。2.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积极推进。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我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氛围,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海宁(中国)太阳能科技工业园列入省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之一、浙江巨都公司中药现代化乙醇回收和中药渣综合利用项目和浙江南大环保科技公司利用甘蔗渣替代木浆造纸项目等列入

7、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到2010年,全市培育海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单位、园区)4家,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投资计划项目1个。实施了皮革废料边角料再利用、碎玻璃综合利用、蚕沙综合利用、甘蔗渣废物再利用、废纸综合利用、废旧橡胶资源再利用、制革污水治理和中水回用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培育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3.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建设。工业领域对印染、制革、化工、造纸和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

8、010年底,全市共完成12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有6家企业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积极推进园区(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工作,组织开展了以省级开发区和制革、电镀、蔬菜加工、印刷等行业为重点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有20家电镀企业搬迁进入电镀园区。鼓励支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着力引导皮革、家纺、经编等特色产业的企业采用变频调速和高效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采用节电、节煤、节油、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和远红外加热等节能高新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农业领域广泛推行生态养殖场猪粪尿综合利用、秸秆载培食用菌等农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

9、综合利用率。社会领域重点构建以专业市场、固定收购点、流动收购三个层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全面启动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至2010年底,建立起6个国家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镇(已经实现海宁市全覆盖)、1个省级生态街道;省级绿色医院2家、省级绿色饭店6家、省级绿色家庭20家、绿色社区36个(其中,省级10个)、各类绿色学校65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12所)。4.“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基本完成。2010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35%。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特别是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收集范围已覆盖到全市所有镇、街道和开发区,市控以

10、上重点水污染企业已全部纳管排放,全市90%以上的工业污水和所有镇的镇区生活污水已实现纳管排放,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达到15万吨/日以上。全力实施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3%。稳步开展扩大南排洛塘河整治应急工程。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7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9.49%,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5033.24吨,二氧化硫排放6904.92吨。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循环经济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装备水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撑不足;配套政策仍不健全,尚未形成有

11、效的资源“倒逼机制”、“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循环经济统计薄弱,现有统计评价和监督考核指标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有待在下一步发展中重点突破。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将海宁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

12、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2.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原则。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开发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投融资、政绩考核等体制机制,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3.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试点基地,以示范试点带动全市循环经济整体推进,从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再

13、利用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4.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原则。强化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创业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将海宁建设成为江南水乡平原水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1.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实施“六个一批”创建工程,形成具有海宁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

14、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创建一批服务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社区,创建一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19.5%以上。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5%以上。全市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水泥散装率大于85%,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0%。3.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增强。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泥无

15、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利用率达到9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4.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节能与绿色标志产品、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和低碳环境,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表2-1 “十二五”海宁市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标类型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监测责任部门资源利用水平“四节”指标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煤0.730.59经贸局2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亿元/平方公里1.752.01发改局国土局3重点行业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75经贸局4水泥散装率%7985发改局5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5060经贸局 废弃物 处置 和综合利用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6.597环保局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99城管局8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利用率%95.397农经局9秸秆综合利用率%7580农经局1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595建设局11污泥无害化处置率%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