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065319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叶灰斑病防治措施 宣威市植保植检站 王怀选 一、分布及危害 玉米叶斑病包括(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特别是玉米灰斑病是近年来在玉米生产中新发生的一种上升很快、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常与大小斑病混合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造成叶片干枯,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破坏叶片光合作用和植株的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积累,造成果穗下垂成稀嫩子,籽粒松脱干瘪,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可达1020%,严重田块3050%,少数特重田块可造成绝收。对我市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二、症状特点玉米灰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黄褐色

2、、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以后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大小为0.52毫米 0.52毫米,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长达6毫米。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叶背产生较多。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至整个叶片,导致病株茎秆破损和倒伏。 三、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灰斑病由病原真菌侵染致病,为尾孢属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当气候条件适宜,病菌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病菌在地表病残体上可存活7个月以上,但埋在土壤中病

3、残体上的病菌则容易丧失生活力。当年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进行重复浸染。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开始发病,玉米灌浆至乳熟期进入发病高峰期。四、发病条件1、品种和生育期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感病品种易发病。在导致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因素中,玉米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因素。在同样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都不相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基本不发病,拔节抽雄期开始发病,灌浆期暴发为害。2、环境条件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害多在温暖潮湿,雾日较多,连年大面积种植感

4、病品种的地区发生。植株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病害发展,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叶向上发展。 3、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播种节令、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使玉米植株过于茂密荫蔽,不施底肥和磷钾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植株抗病力弱均有利病害发生发展。五、防治措施玉米灰斑病有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好、适应性强、丰产性高的良种作为当家品种种植。2、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玉米收获后,

5、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翌年田间初侵染源,减少发病机会。用于饲养牛马的玉米秆叶堆沤的农家肥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于田间。3、适时早播 玉米播种于3月25日开始4月底以前结束,错开7、8月份高温多雨多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降低灰斑病对玉米生长的为害和产量的损失,特别是玉米抽穗期、灌浆期有利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4、合理轮作 玉米地块与其它作物轮换种植可减少菌源降低灰斑病发生。5、合理密植、使用玉米配方施肥。每亩种植38004000株左右,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注意四周开沟排水,达到雨后田间无积水,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6、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6、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三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喷药时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初次施药前可先摘除下部23片病叶后再施药。因为玉米灰斑病是先从每株玉米的脚叶由下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早期摘除或先喷下部叶,目的就是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源,以达到控制病害。7、主要推荐的药剂及施用方法是:(1)70百菌清水分散剂800倍液;(2)10%博邦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3) 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以上药物单剂交替使用,可根据玉米灌浆情况和病害发生程度,防治2-3次,可同时兼治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锈病等叶部病害,确保玉米灌浆成熟阶段功能叶不枯死,促使玉米增产增收。 2010年8月30日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