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65251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救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操作流程1、评估环境现场环境安全2、呼救、看时间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需要抢救!报告抢救时间。3、判断意识快速跑到患者身旁,双手用力拍打患者肩部在两耳分别呼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4、判断呼吸心跳右手食指和中指放于患者颈静脉搏动处(由喉结向右滑移2-3cm),同时头部伏在患者头颈部“眼视耳听面感”(眼视:胸廓有无起伏,耳听:有无呼吸音,面感:有无气体逸出),评估时间为5-10秒,计数:11,12,13,14,15,16。5、摆复苏体位患者取取去枕仰卧位,身体保持平衡,两臂放于身体两侧。患者身下放硬板,医护人员放脚踏板。6、人工循环(C)解开患者衣服,松开腰带,找准胸外

2、按压位置(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一手掌根部按准位置,另一手交叉按于其上,用力按压30次。7、开放气道(A)判断患者颈部有无损伤,若无损伤,使其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腔及鼻腔异物,恢复体位。仰面抬颌法,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额头部,右手食指和中指提起患者下颌,开放气道。8、人工呼吸(B)取一无菌纱布盖在患者唇部进行人工呼吸,捏住鼻翼快速吹入,随机松开,观测患者胸部起伏,吹2次。9、四个循环如此按压、人工呼吸共进行五组。10、判断病人复苏效果(述)1)颈动脉恢复搏动2)自主呼吸恢复3)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4)面色、唇、甲床和皮肤色泽转红报告:“心肺复苏成功,时间是某点某分”11、复苏后整理1

3、)整理用物、洗手、记录2)报告操作结束。心肺复苏重难点一、胸外按压注意事项:1、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判断时间为5 - 10s;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频率1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 1,按压幅度5-6cm之间,连续按压30次。3、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无论单人或双人操作均为 30:2.4、若颈部无损伤,用压额提颏法,若已发生或怀疑有损伤,则用双手提颏法;5、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6、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二、心肺复苏成

4、功指标扪及大动脉搏动,有自主呼吸,有气体逸出,有胸廓起伏,测收缩压在60mmHg以上,散大的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患者面颊、唇、甲床紫绀减轻,有挣扎动作,有尿量。美国心脏协会(AHA )公布了 2023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1、初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也许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涉及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称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

5、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2、按压频率规定为1120次/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假如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局限性。新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当以适当的速率(1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也许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连续时间。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的比例为至少60%。新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半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

6、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半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 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足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假如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

7、。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长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行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假如SEMEI患者

8、不能及时转诊至可以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少故意义的反映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的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映,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映系统或请求支援。旧指南还规定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映,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