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65210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 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 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 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 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 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 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 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 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

2、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 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 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 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 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 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 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 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 不容易形成科学的

3、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 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 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 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 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 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 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 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 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 演变成大众认证、 客体认证、监控认证

4、,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 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 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 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 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 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 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 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

5、建社会, 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 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 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 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 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 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 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 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 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 “未 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

6、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 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 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 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 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 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 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 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 的总体规律,

7、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 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 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 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 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 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 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 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 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 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8、促进经 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 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B.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C. 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 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D. 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 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

9、上一致。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 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B. 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 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C. 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 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D. 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 一项是(3分)A. 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10、息。”意思是天道运行, 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B. 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C. 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 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D.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 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 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 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1. B (A项,“总是

11、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 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 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 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 的范畴。)2. B (“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 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 因。)3. C (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 特点不符。)4. 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 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 合理性。(4分)5. 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 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2分)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 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