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650547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课程论文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初探与思考硕-城市规划与设计 3105495 闫晨摘 要:城市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环境之中,它既要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等因素的支配,又要受到来自城市自身和城市周围地区的影响。本文初步探索不同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简要探讨和总结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关键词:城市规划 理论 思想 发展随着社会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城市产生了。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改善自我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及生产的需要,人们居住地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

2、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促使社会进步,促进城市的发展,当现有的物质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时,新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各个领域的理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样,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进程近代工业革命为城市创造巨大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也带来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使劳动人民生活受阻,也影响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城市规划理论便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1.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背景16世纪时,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相脱离甚至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造成种种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托马斯莫尔提出乌托邦式社会理论,即乌托邦

3、中共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够到达,同时,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1602年,康帕内拉提出“太阳城”方案,及社会财产为共有制,城市的空间结构又7个同心圆组成,为不地域的居民提供便利交通。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社会暴露种种矛盾和弊病,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罗伯特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及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机器生产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有本村生产必需品,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另外,建立“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罪恶和矛盾不

4、断深化,傅立叶提出一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联合会为单位的公社,每个公社由15002000人组成,生产与消费结合,不是家庭小生产,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同时,社拥有公共房屋。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都将城市以社会经济的范畴定位,每一次方案的提出,都是为满足人们新的生活需求。这些理论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未被政府全部采纳。1.2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2.1田园城市理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不能满足适宜的居住条件,城市与自然相隔离;资本主义城市无限制扩张,而城市人口却过于集中;城市土地投机程度严重。 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城市联

5、系城乡,适应现代工业城市的规划。该理论初步解决了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经济发展部均衡和城市绿化率低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田园城市”理论转移了工人阶级斗争目标,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提倡并推动和平改革的道路。可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只有使生产关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有效规划的目的。1.2.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初,大城市人口密集,很难得到控制和疏散,为城市的交通、绿化等带来压力。1922年,恩维首次提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卫星城的发展,从“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再到基本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人

6、口数量逐渐上升,生活设施逐渐完善,重视工业发展。卫星城镇理论为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奠定基础。1.2.3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不适合中心人口密集的城市发展,人居环境差,绿地面积不足。因此,他提出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的规划方式。他在巴黎建筑规划方案中,将城市总平面规划为由直线道路组成的道路网,城市路网由方格对称构成,几何形体的天际线,标准的行列式空间的城市。柯布西耶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赖特的反集中的空间分散规划理论,赖特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期待“广亩城市”。然而,两者的共性是都有大量的绿

7、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都认同新技术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为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1933年,建筑协会举行的雅典会议一致通过了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作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将长宽两个方向和立体空间综合考虑。雅典宪章重视生产和科技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城市,可是回避了城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很难完全实现理论,有自身的局限性。1.2.4 马丘比丘宪章延续雅典宪章中的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为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城市四项基本功能,包括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等等

8、,1978年12月,建筑师们于秘鲁的利马集会,会后通过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的每一个功能深入分析,如交通道路应按照功能性质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等。马丘比丘宪章丰富了城市四大功能,加强了城市有机组织的性质,使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加,并且解决了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1.2.5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每一个“邻里单位”均有如下规划内容:设置小学,避免儿童上学穿越道路;设有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邻里单位”的内部和外部道路有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内部穿越。“邻里单位”注重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

9、安全问题,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二战后,“邻里单位”的居住区模式逐渐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即一个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居住小区都设有小学;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扩大。20世纪60年代后,“小区规划”逐渐由“社区规划”的概念取代,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重视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对社区内的病者以更多关怀。1.2.6有机疏散思想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的贫民窟不断蔓延,城市规划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是动态的。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城市的有机疏散理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也在

10、发展更新,部分区域功能或科技的相对滞后会给该区域的居民带来生活困境,甚至使城市处于紊乱状态,这就需要动态的规划城市,使之由不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2 对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思考从远古的自然居住环境,到乌托邦式的城市理想规划思想;从“田园城市”理论到有机疏散理论:;从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批判到全球城市化的新课题,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首先,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当人们处于蒙昧时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时,人们渴望理想的生活环境,便有了乌托邦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尽管这个时期物质条件并没有很大的改善,可这一思想却是人类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前提。其次,任何理论的改进或

11、取代都是由历史和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当战争来临时,人们更多的考虑有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而无暇顾及美化及舒适感;只有在战争结束时,城市规划理论才能得到更好的深入,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后,才可以享受到精神场所带来的舒适感。最后,“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规划理论被正式提出,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理念存在于之前的规划理论中。倘若我们追溯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我们能够肯定,那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才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生存的基本准则,更是城市规划理论的指导方向。如今,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我们只有充分研究并理解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并从中总结规律,吸收精华,吸取各种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才能够做出合理的有预见性的规划方案。参考文献:1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技术方法走向研究,2004 Vd.19No2,国外城市规划2论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2003.4,湖南社会科学3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综述,JLm2006 vd21 N02,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唐长安城市规划思想初探,Vol.34 No.2 Jun 20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页 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