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650244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练习一、解释加点字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 )落英缤纷( )仿佛若有光(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往来种作( )( )并怡然自乐( )( )邑人( )遂与外人间隔( )延至其家( )辞去( )( )此中语云(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遂迷(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得其船( )二、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问所从来,具答之( )三、古今异义词交通(古义:_ 今义:_)妻子(古义:_ 今义:_)绝境(古义:_ 今义:_)无论(古义:_ 今义:_)鲜美(古义:_ 今义:_)间隔(古义:_ 今义:_)四、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_)复前行(前

2、:_)欲穷其林(穷:_)才通人(通:_)其中往来种作(往来:_。种作:_)五、一词多义为遂异舍其之扶 寻 六、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问( )所从来。便要( )还家。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七、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的意思世外桃源:_豁然开朗:_无人问津:_怡然自得:_八、理解性默写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本文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_。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_。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皆叹惋。”桃花源人叹惋不已的原因:_。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_。“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_。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_。九、阅读 (一)【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

4、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

5、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晋太原中,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路转溪桥忽见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属引凄异C未果,寻病终/寻向所志D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将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欣然规往( ) 隶而从者(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4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

6、什么?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_ _5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柳宗元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_ _6这二篇文言文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阐述。 _ _(三)【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 颖脱不羁 (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_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