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64858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 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质粒:游离

3、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边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增殖,经过一定时间(1824h)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孤立

4、的细菌集团, 称为菌落。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具有的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溶原性转换:

5、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

6、,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结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病毒:是体积最微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的,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

7、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类和少量的糖脂。顿挫感染: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虽可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正常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既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缺陷病毒: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严重改变而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的病毒。但当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增殖,则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被成为辅助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

8、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刺突: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和衣壳构成的结构体。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9、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并未从体内完全消失,其基因潜伏于某些组织细胞内而不复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再度复制使疾病复发。慢发病毒感染:为慢性发展的进行 性加重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持续性病毒感染:即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红细胞吸附: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血凝素,能与加入脊椎动物红细胞结合,此现象称红细胞吸附。呼吸道病毒(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

10、iratory infections): 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正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 ):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神经氨酸酶(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发芽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为中和性抗体并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

11、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数十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和亚型变异。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生物学性状相似、形态最小的正链ssRNA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一大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这些疾病是以发热 、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坏和出血,以及可能伴有低血

12、压和休克等为特征。 疱疹病毒: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中。 逆转录病毒科: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野毒株:从人和自然界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内基小体:是狂犬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而形成的一种卵行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朊粒:是一组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指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