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思教后反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642335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思教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桥之思教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桥之思教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桥之思教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之思教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之思教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思教后反思 桥之思教学随笔 金堂县安邦小学 文萍 桥之思是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新课伊始,我播放了北京的桥这首歌曲,那轻快、京韵十足的曲子强烈地吸引了孩子们,因此,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期待。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中的桥,然后把教学前奏曲变为一个中心话题“你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桥。”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见到过的斜拉桥、铁索桥、立交桥、独木桥等等

2、,其中有家乡临洮的几座桥。虽然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又在范读课文时同步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感受散文诗优美语言的同时,了解、欣赏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学生的感官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言语文本强化了学生的深层次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基于此,我在课堂中充分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唤起多种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对本课进行讲授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品读中增强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领悟到了路桥不

3、可少,心桥更重要。 这篇诗歌的第二小节描写了两种桥的不同的美,是全文语言最优美的一节,也是最能引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节,因此我抓住这一节重点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让学生自己品读,由于审美的天性不同, 因此,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女同学读幽静的九曲桥,读出了九曲桥的温婉优雅,男同学读雄伟的立交桥,读出了立交桥的雄浑有力,很自然,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地去朗读,更容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指导方面,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在第二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读,使朗读中轻、重、缓、急的要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进入这一小节的学习时,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

4、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高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小男孩摇了摇头,“为什么没有呢。”我接着问,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进一步引导大家一起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等重点词,此时,孩子们的感受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最高的女孩站起来读,她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完全将诗的意境凸现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教室里响起了

5、热烈的掌声。 对于桥之思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就这样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培养语感;利用互相交流,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通过多种形式,以求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行为艺术,不管课前如何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但是课后遗憾依然无法避免。这堂课亦是如此。比如有些拓展迁移的环节设计,在这堂课中对学困生来说,还有些吃力;2在指导学习中,我觉得对本诗内容的深度和语言的广度,还没有进一步挖掘出来。另外,在整堂课的设计上,原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自己对桥的思考,由于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没能完成这一环节,只是布置了课后作业,现在想来

6、,这样的作业可操作性并不强。 因此,我深知教师必须要更新知识甚至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摸索、多探讨,不断的去充实自己,再加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我又略感欣慰。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在你生活的周围,你感受到这种心桥了吗。举例说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我又借助课件让学生通过我在课前搜集的“握手”,“互助”等心灵之桥的图片。通过同步旁白第三节的课文内容,加深他们对心桥的理解。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觉得自己甚至是个多余的角色,我为自己没能创设出一个更精彩的课堂场面而感到愧疚。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兴奋之余,更多的则是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总在想: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生都动起来了,面对一双双眼睛和一双双小手,我该带给孩子们什么呢。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