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64124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大中城市及城市化的乡镇愈来愈重视城市绿地工作,人均绿地面积有所提高。园林绿化在带给居民高质量生活空间的同时,在养护管理上为防治病虫草害额化学农药施放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绿化面积越大,农药污染愈严重;绿化愈接近于居民,农药污染对居民的直接影响就愈严重。因此,认清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了解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以期达到既防治害虫对绿化物的侵害,又保护环境的目的,意义十分重大。1 我国城市农药污染严重较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由于三废造成的对城市河流、大气的污染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化学农药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中的重要污染物却未能引起注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投放量大 正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国内外普遍提倡和推广,以尽量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同时,自1989年以来,北京、上海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每年农药用量均超过100吨。其中北京每年有机磷农药占69.7%,生物农药不足1%。天津市和平区从1983年1986年平均每年有机磷农药的消耗量为6吨左右,相当于每km2面积上喷洒稀释后的有毒药液420吨。江苏南通、四川绵阳等这样的中小城市园林每年使用农药也高达78吨。(2)农药施用技术水平低这是农药施用的一个通病。园林系统每年有90%

3、以上的农药是用高压喷雾。将这些化学农药喷洒在市民集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居住区以及行道树、公园的绿色植物上,这种单一、粗放的喷雾施用方法,喷洒在虫体及植物上的药剂常常不足10%(其中真正起到防治效果的不足2%),其余90%左右的药液流失到地面或挥发到空气中。导致整个城市空间农药弥漫,严重地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杀伤了大量天敌,害虫抗药性明显增强,造成了害虫越治越多,农药越用越浓的恶性循环。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3)农药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城市中静风率一般年均高达30%50%,因而大气污染系数大,稀释能力弱。现代有机合成农药不仅具

4、有较高的挥发度,且多为高度脂溶性品种。据有关资料报道,用1000倍的氧化乐果喷雾,经46小时后测定,大气中的氧化乐果含量仍达97mg/m3,可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不能说没有影响。农药除了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外,还能从健康皮肤侵入机体。城市防治园林害虫喷洒农药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至仲秋之间,由于气候炎热,市民身体裸露部分较多,外出活动频繁,因此时时刻刻都有微量农药经呼吸道和皮肤潜入体内。研究表明,农药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安全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但环境中的长期农药污染所引起的细微效应,是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也是无法避免的。2 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发生特点80年代中

5、期,在国家建设部的主持下,首次对全国44个大、小、中城市园林害虫进行了普查。结果是我国有园林植物害虫近4000种,造成危害的优势中有近100种。各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因遭受多种害虫严重危害,或者叶片被吃光,或者是叶片被害脱落,嫩梢扭曲呈畸形而停止生长,或之枯枝叶落而秃顶,或树干被蛀成千疮百孔被风折断,甚至成片植株枯死。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园林害虫全部都是从农林生态系统带进去的,这些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方法等在农林沙僧太系统中大都已有较详细的研究,园林害虫防治可以直接引用这些方法和技术,没有必要再进行研究。然而,园林害虫的发生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 就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

6、部分的气象因素而言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园林生态系统比农林生态系统的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处于无风或微风状态。大中城市市区平均气温往往高出郊区46,由此不仅会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也足以改变害虫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多被严重污染,对害虫及天敌也有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作用,低浓度臭氧不但促进豆蚜大量发生,还可对舞毒蛾等咀嚼式口器害虫繁殖有利;汽车尾气中的含铅微粒积累在植物组织中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往往大于植食性害虫;街道上的尘埃覆盖在行道树的叶片上既影响光合作用又阻碍寄生蜂在寄主植物体表的产卵活动。(2) 就构成生态系统

7、的生物因素而言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落叶很快被清扫干净,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同时天敌系统脆弱,稳定程度差,微生物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园林害虫经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长期适应,必然在生物学特性以至生理生态上形成程度不同的变异,在行为习性和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都与农林生态系统中的昆虫有所不同。(3) 人为活动因素对害虫发生也有影响园林的社会性,决定了园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妨碍生态平衡的恢复。据调查,在北京植物园游览区的国槐叶螨、国槐尺蠖发生都较重,而在临近偏僻的樱桃沟游人罕至之处,国槐却很少招来虫害。南宁市在调查园林植物介壳虫时发现,在人群活动频繁的场所,如

8、市区中心行道树、游乐场、歌舞厅、酒楼、宾馆内种植或摆放的花木,盾蚁的危害特别严重。这些区域的植物叶面布满灰尘,植物受污染后生活力降低,有利于介壳虫的发生。3 IPM是城市园林害虫防治的基本策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人类 根据城市功能的需要,从自然生态系统内挑选植物经过驯化或人工培育,按照规划设计种植在一定的区域内。区域内的园林植物的群落都有一定的设计和配置、有一定的组合和结构,不论公园、庭院、绿地、行道树,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IPM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考虑到单独使用化学农药的不良后果后提出的一种防治新策略。这是害虫防治所经历的第三阶段。最新的IPM的定义是:害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害虫治

9、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害虫中的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利用所有适当地方法和技术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危害的水平。国内外的实践证明,IPM在生产上的发展过程有五个阶段:一是在初始农业阶段,病虫害未被引起注意;二是过渡开发阶段,把药剂防治作为高产措施之一,制定防治历,定期打药;三是危机阶段,害虫爆发成灾频率升高,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四是灾难阶段,主要病虫害抗药性严重,大量使用复配剂,人们普遍失望,并期待新的治理对策;五是IPM的繁荣期,重新认识和评价农药的作用,强调化学防治是病虫害治理的最后选择,力求减少农药使用量,恢复生态平衡,提高“三大效益”。我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目前还处于IPM的第二第四阶段。我国陆续有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了IPM应用的尝试。南充市从1988年开始对全市园林植物实施以食叶害虫为主的园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到1991年全市每年的喷药次数从试验前地10-15次降至1-2次,农药消耗量从1-1.2吨降至100kg,而至1992年,全年仅需点、片喷药调治一次,只消耗农药50kg,各种害虫均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大学的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们在植树种草的同时,本着“重视养护,保护天敌,减少使用农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对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工作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基本上实现了北京大学校园内昆虫种群和植物类群的生态平衡,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