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0640094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ZK13+592ZK14+548、K13+595K14+555赤溪隧道洞身开挖首件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编制围本首件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围为省马迹塘至安化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赤溪隧道洞身开挖工程:级围岩洞身开挖K13+600-K13+603,级围岩洞身开挖K13+696.5-K13+699.5,级围岩洞身开挖K14+090-K14+093。二、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2、公路隧道设计规 JTG D70-20043、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T D70-2010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 JTG F60-200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JTG/T F

2、60-20095、中华人民全生产法6、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7、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14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J46-20129、省马安高速公路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10、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1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 JTJF90-2015;12、本项目的合同、招投标文件、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13、经现场考察工地实际情况及本单位同类项目的施工经验及可满足施工需要的各类资源。三、编制原则遵循“安全第一、优质高效、方案优化、确保工期、科学配置、合理布局”的原则。1、安全第一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

3、。2、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实行规化、标准化作业,确保计划工期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3、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隧道开挖、复合衬砌、排水防护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4、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招标文件对本合同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的、合理的、周密的施工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控制,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5、科学配置的原则根

4、据本隧道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中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长大隧道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选择专业化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并做到专款专用。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6、合理布局的原则从节省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搞好环保、防止水土流失、认真实施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生产及生活场地、房屋布局,做好环境保护和场区绿化。工程完成后,及时平整场地,恢复植被。四、总体施工思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为总体目标,配备具有丰富的长隧道和复杂地质施工经验的队伍承担施工任务,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高速度、

5、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本隧道的建设,实现施工组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做到开工必优,精益求精,铸造精品工程。第二章 工程简介一、工程概况本合同段为马迹塘至安化高速公路第2合同段,位于市安化县境,起于安化县羊角塘镇云灵村K9+260(ZK9+263.624),终于安化县冷市镇金湖村K20+040,全长10.781km。赤溪隧道位于安化县野鸭塘村,所处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地貌,隧道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山顶最大高程为310.00m,隧道最大埋深约117.49m,马迹塘端东门处仰坡自然坡度约4045,安化端洞门处仰坡自然坡度2030。隧道山体表面植被十分发育,主要为杂树、灌木等。赤溪隧道为左、右线分离式隧道,其中

6、左洞桩号为ZK13+592ZK14+548,长为956m,其中级围岩170m,级围岩560m,级围岩216m;右洞桩号为K13+595K14+555,长为960m,其中级围岩170m,级围岩545m,级围岩225m。 隧道设计采用分离式复合式衬砌;隧道洞口设计为削竹式洞门。二、主要技术指标1、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表项目单位技术标准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KM/h100隧道净宽m11隧道净高m5隧道抗震设方烈度VI设计使用年限年100设计荷载I防水等级二级2、平面设计隧道平面线形应依据地形、地质、路线走向及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平面线形应服从路线总体布局。隧道平面应尽量避开不良地

7、质条件,保证洞口位于山体稳定的区域及尽量保证路线与等高线正交。当由于特殊条件限制,隧道平面线形设计为需要设计超高的曲线时,控制路面超高的3%以,并能够和洞外连接线平面线形协调一致,满足路线总体设计的安全性,功能性,协调性要求。本隧道最小圆曲线半径为R-1500m,需设置3.0%超高。洞口外的平面线形均满足3S行程的要求。隧道平面线形指标见下表。平面设计指标及实际采用指标表序号隧道名称平曲线半径(m)路面高程左右设计线间距(m)洞口3S要求1赤溪隧道左R-1500 Ls-166.67 R-2%-3%进口间距14.8米出口间距23米洞身间距1526米满足右R-1500 Ls-147.27 R-2%

8、+3%3、纵断面设计隧道采用单向坡。拟定隧道纵坡均满足相关规定。隧道洞口外的纵面线性均满足3S行程的要求。隧道纵面线性指标见下表。隧道纵面线性设计指标表序号隧道名称纵坡坡度(%)/坡长(m)竖曲线洞口3S要求1赤溪隧道左2.8/956R- +R-7000满足右2.8/960R- +R-7000三、工程地质评价1、区域稳定性评价隧址区未发现断层存在,新构造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新构造运动微弱。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探区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因此,区域稳定性好。2、隧道洞口工程地质评价马迹塘端洞口段及仰坡坡稳定性评价左右洞洞口均处在陡立山坡上,自然坡度4045,左

9、洞洞口处隧道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右洞洞口处与隧道轴线等高线夹角为52,右洞偏压,在设计时应加强考虑。洞口覆盖层厚度小,根据钻孔揭露,强风化层厚度一般2530m,陡倾角直立状节理裂隙发育,边坡开挖后表层易发生崩塌、掉块。安化端洞口端及仰坡稳定性评价左右洞洞口均处在斜坡上,自然坡度2030,左洞洞口处隧道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右洞洞口处隧道轴线与等高线呈45,右洞偏压,设计时应加强考虑。洞口附近覆盖层厚度较小,局部可见强风化岩处露,岩体破碎,根据钻孔揭露,强风化层厚度一般510m陡倾角直立状节理发育,边坡开挖后表层易发生崩塌、掉块。3、隧道围岩工程地质评价左洞ZK13+597ZK13+680

10、、ZK14+410ZK14+543,右洞K13+600K13+700、K14+410K14+535段:为洞口附近的浅埋段,围岩主要为硬塑状土和强风化砂质板岩,强风化岩岩质软弱较软弱,呈碎块状松散结构。围岩自稳定性,开挖时容易产生坍塌及大变形,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小股状涌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大,围岩级别定为V级。左洞ZK13+680ZK14+090、ZK14+260ZK14+410,右洞K13+695K14+090、K14+260K14+410段:围岩主要围中风化岩,岩质较围坚硬,陡倾角近直立节理裂隙发育,部分为开状,岩体围块碎石镶嵌结构,开挖时容易产生掉块、坍塌,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线状

11、滴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小,围岩级别定为VI级。左洞ZK14+090ZK14+260,右洞K14+090K14+260段:围岩为微风化岩,岩质坚硬,节理裂隙较发育,且多为闭合状,岩体为大块状砌体结构,开挖时可能产生掉块,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寖润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小,围岩级别定为III级。4、隧道水文地质评价(1)涌水量预测根据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降水入渗系数法隧道纵用水量进行估算对比分析。Q=2.74*a*W*A其中:Q-计算涌水量(m); a-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 A-汇水面积(m);汇水面积A的计算公式为:A=2*B*H/I其中B为隧道通过的含水层长度,H为含

12、水层厚度,I为天然水力坡度。入渗系数a为0.18、多年平均降水量W为1692mm,汇水面积为0.47km。计算隧道纵涌水量为1445.26m/d。(2)水文地质评价勘测区第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不给,隧道基本在基岩中穿过,地下水的径流均在节理裂隙中进行。V级围岩主要为强风化岩,节理裂隙极发育,且呈开状,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小股涌水;VI级围岩主要为中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呈开状,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线状滴水;围岩主要为弱风化岩,节理裂隙极发育,但多呈闭合状,隧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浸润状渗水。隧道所在地区封山多年,农田稀少,受污染的概率较低。根据沿线水样水质分析结果,隧道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砼的侵蚀性为:该水质对混过凝土结构无腐蚀。四、隧道主体结构设计1、洞口洞门设计、设计原则、按应地制宜,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洞口位置,尽量避免滑坡、崩集体等不良地质现象。、隧道进出口的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为淡化洞口处理,沿线隧道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减小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洞口边仰坡防护形式应合理、有效,以确保洞口边仰坡的稳定。、洞门型式应综合洞口地形、地质原生植被、洞口排水及边仰坡稳定等因素确定。、洞门设计马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