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生产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0639808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刍动物生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反刍动物生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反刍动物生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反刍动物生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反刍动物生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刍动物生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刍动物生产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淮学院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号:3803101714课程名称:反刍动物生产学 Ruminant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讲授学时:54,实践(实验)学时:18。 学分:4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开课学期:第6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 和实践性特点。(二)课程目的与任务: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主要包括牛生产学和羊生产学两个部分。 牛生产学主要讲授国内外著名品种、牛的外貌评定与生产性能评价、牛的育种新技

2、术、牛的 繁殖与生殖调控、牛的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技术。羊生产学主要讲授绵、山羊的产品特点、 品种类型、繁育方法、饲养管理技术和最新研究动态等。动物生产学II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牛、羊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生产原理、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并通过多 种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效益评价方法,提高某 区域内畜牧资源科学配置和物质转换效率。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现代畜牧科学成就和动物生产实际,借助录像、投 影、幻灯、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讲授效果;同时,利用开展社会 调查、生产牧场、实验室操作和组织科研小组等多种

3、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熟悉动物生产环 节,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反刍动物生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做到以下两 点:一是要学习好前期相关课程,如动物生理生化学、动物饲料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 遗传育种学、动物环境卫生学、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等。因为现代动物生产技术是建立在整个 畜牧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基础上。二是要树立整体的、发展的、联系的和实践的观点, 从生产系统入手到生产效果评价终止,熟悉掌握生产原理和生产技术,并注意从生产实践中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每个畜种的专门化生产技术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 是独立的,又有内在

4、联系,许多技术可以转换环境使用。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篇养牛学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内外养牛业生产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求掌握我国养牛业 的生产水平、分布规律和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二)教学内容1.1发展养牛业的意义1.2我国养牛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1.2.1我国养牛业的现状1.2.2我国养牛业的发展方向1.2.3国外养牛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2.4河南省养牛业概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养牛业的现状和当前应采取的对策。难点:国外养牛业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牛的生物学特性(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了解牛的生物学特性,要求掌握牛的形态特征、主要生

5、理指标、生态适应性、消化 特征和行为特征。(二)教学内容2.1牛的形态特征2.1.1毛色2.1.2 角2.1.3肩峰及垂皮2.1.4其他形态特征2.2牛的主要生理指标2.2.1血液2.2.2脉搏2.2.3呼吸2.2.4体温2.3牛的生态适应性2.3.1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2.3.2对空气湿度的适应性2.3.3对高海拔的适应性2.4牛的消化特征2.4.1消化道结构2.4.2特殊的消化生理现象2.4.3瘤胃与网胃的特殊消化作用2.5牛的行为特征2.5.1摄食行为2.5.2反刍行为2.5.3排泄行为2.5.4繁殖行为。2.6水牛的生物学特征2.6.1分布特征2.6.2外貌特征2.6.3生理特征(三)重

6、点与难点重点:牛的形态特征、主要生理指标。难点:牛的生态适应性和消化特征。第三章牛种及其品种(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介绍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具体探讨几个知名的品种,掌握牛品种产地、育成 史、品种特性及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以便在养牛生产上正确有效地利用牛的品种。重点 探讨在我国养牛生产上利用较多的几个品种。(二)教学内容3.1牛种及其品种的形成3.2牛的分类3.2.1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3.2.2牛的经济用途分类3.3奶牛品种3.3.1荷斯坦-弗里生牛3.3.2中国荷斯坦牛3.3.3娟姗牛3.3.4其他奶牛品种3.4肉牛品种3.4.1夏洛来牛3.4.2利木赞牛3.4.3海福

7、特牛3.4.4安格斯牛3.4.5其他肉牛品种。3.5兼用品种3.5.1西门塔尔牛3.5.2丹麦红牛3.5.3短角牛3.5.4三河牛3.5.5中国草原红牛3.5.6新疆褐牛3.5.7其他兼用牛品种3.6中国黄牛3.6.1蒙古牛3.6.2秦川牛3.6.3南阳牛和夏南牛3.6.4鲁西牛3.6.5延边牛3.6.6晋南牛3.6.7南方牛3.6.8其他黄牛品种。3.7水牛3.7.1摩拉水牛3.7.2尼里-瑞菲水牛3.7.3中国水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品种特性与生产性能。难点:品种特性。第四章牛的生产能力及评定方法(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牛的乳、肉、役用生产能力测定和计算方法,全面掌握评

8、价牛生产性能的原理 和方法。(二)教学内容4.1牛的产乳能力及评定方法4.1牛乳的营养特征4.1.2影响牛产乳性能的因素4.1.3产乳性能的评定方法。4.2牛的产肉能力及评定方法4.2.1牛胴体组成与牛肉的营养特性4.2.2影响牛产肉能力的因素4.2.3产肉性能指标及其测定方法。4.3牛的役用能力4.4牛的繁殖能力及评定方法4.4.1影响牛繁殖力的因素4.4.2牛群繁殖能力的评定指标(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乳、肉用生产能力测定和计算方法。难点:评价牛生产性能的原理和方法。第五章牛的外貌与外貌鉴定(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牛的外形无论在乳牛还是在肉牛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通过讲授牛

9、体各部 位形态及整体形态、内部结构、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以便对牛群进行鉴定、决定牛只的选 留或淘汰,以及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选择最有利的牛只。(二)教学内容5.1牛外貌鉴定的基本知识5.1.1体表部位5.1.2外貌鉴定的基本要求5.2牛的外貌鉴定方法5.2.1奶牛外貌评分5.2.2肉牛外貌评分5.2.3我国黄牛的外貌鉴定5.3牛的体尺与体重测量5.3.1体尺测量5.3.2体尺指数5.3.3体重测定5.4牛的年龄鉴别5.4.1根据齿形鉴别年龄5.4.2根据角轮鉴别年龄5.4.3不同年龄牛的外貌特征。(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牛体各部位形态及整体形态、内部结构、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难点:外貌鉴定。第六章

10、牛的遗传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重点讲授牛的选种和育种方法的特点。掌握现代牛育种的理论、方法和使用。(二)教学内容6.1牛的纯种选育与保种6.1.1纯种选育方法6.1.2引种6.1.3保种6.1.4美国荷斯坦牛育种的最新进展。6.2牛的杂交繁育6.2.1杂交方法6.2.2杂交方法在我国养牛业的应用。6.3生物新技术与牛的育种6.3.1胚胎生物技术与牛的育种6.3.2转基因动物与牛的育种6.3.3牛的基因组学与标记辅助选择。6.4牛育种工作的组织措施6.4.1建立生产性能测定和统计制度6.4.2牛的编号与标记6.4.3建立育种协会6.4.4编制育种工作计划。(三)

11、重点与难点重点:牛的选种和育种方法。难点:牛的现代育种技术。第七章牛的繁殖(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探讨在母牛繁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提高母牛繁殖力的途径和方法。 掌握牛的繁殖技术。(二)教学内容7.1母牛的发情与发情鉴定7.1.1性成熟与发情7.1.2发情鉴定7.1.3异常发情7.1.4同期发情。7.2牛的配种与人工授精7.2.1配种适期7.2.2配种方式。7.3母牛的妊娠、分娩与泌乳7.3.1妊娠诊断7.3.2妊娠期7.3.3分娩与助产7.3.4泌乳7.4牛的胚胎移植7.4.1胚胎移植7.4.2胚胎冷冻保存7.4.3胚胎移植的实际效果7.4.4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前景7.

12、5牛的繁殖障碍7.5.1种公牛的繁殖障碍7.5.2母牛的繁殖障碍。7.6提高牛繁殖力的措施7.6.1加强饲养管理7.6.2改进繁殖技术7.6.3积极控制繁殖疾病7.6.4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牛的配种技术、异常发情、发情特点和提高母牛繁殖力的主要途径。难点:牛的配种技术。第八章牛场环境控制与牛场建设(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牛场的环境要求、牛场污染的控制和牛场建筑设计。掌握牛场环境控制与牛场建设。(二)教学内容8.1牛场的环境要求8.1.1温度8.1.2湿度8.1.3气流8.1.4空气质量8.1.5地势交通8.1.6防疫与环境保护8.1.7水电设施。8.

13、2牛场污染的控制8.3牛场建筑设计8.3.1奶牛舍8.3.2挤奶厅8.3.3肉牛舍。(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牛场的环境要求和牛场建筑设计。难点:牛场污染的控制。第九章牛的饲料与饲料供应(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牛的饲料类型与特性、饲料的加工与调制方式、日粮的配合和饲料供给 方式。要求掌握牛的饲料类型与特性及其加工与调制方式。(二)教学内容9.1牛的饲料类型与特性9.1.1青饲料9.1.2粗饲料9.1.3精料补充料9.1.4饲料添加剂9.2牛饲料的加工与调制方式9.2.1青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9.2.2精料补充料的加工9.3日粮配合9.4牛饲料供给方式9.4.1均衡供给9.4.2

14、季度供给(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牛的饲料类型与特性及其加工与调制方式。难点:日粮的配合。第十章奶牛的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5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奶牛的营养需要与犊牛、青年牛、泌乳母牛和乳用公牛的饲养管理。要 求掌握奶牛的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二)教学内容10.1奶牛的营养需要10.1.1干物质采食量需要10.1.2能量需要10.1.3矿物元素需要10.1.4维生素需要10.1.5水分需要。10.2犊牛的饲养管理10.2.1消化生理特点10.2.2初生犊牛护理10.2.3哺乳10.2.4采食训练与饮水10.2.5 管理。10.3青年牛的饲养10.3.1饲养10.3.2 管理。10.4泌乳母牛的饲养管理10.4.1 一般饲养管理技术10.4.2TMR饲养技术10.4.3不同泌乳阶段的饲养管理10.4.4泌乳母牛饲养方案的检查。10.5乳用公牛的饲养管理10.5.1种公牛的主要生理特性10.5.2种公牛的饲养10.5.3成年种公牛的管理。(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奶牛的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难点:泌乳母牛的饲养管理。第章肉牛的营养需要与饲养管理(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肉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