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63753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 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 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如果生活中 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简 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因为 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 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 展成

2、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纵向观察,歌剧的地 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 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一一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 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 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 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 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四幕卡门讲述

3、一名生性 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 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 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 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 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 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最著名的就是卡门表达内心悸动的那首咏 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散漫的步伐

4、加上婉转而有力的声音,将卡门的热情、奔放、 神秘魅力的天性暴露无遗。与之后其在引诱豪塞而唱的另一曲咏叹调衔接恰到好处,后者节 奏更浓烈,像是一种西班牙舞蹈曲,热情和野气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性格自然流露出来。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氛围之中,第二幕将之渲染浓 烈,吉普赛女郎的酒店欢歌纵情的场面,喧闹的人声刻意夹杂在紧凑的音乐中,将所有人的 期待落在欢悦的氛围中,为下一幕做出了坚厚的铺垫。二三幕间奏曲属于一个过渡,将热烈 分为转为温柔抒情,行情脉脉的温情,或许是这段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故事由扬转抑,带到 了转折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卡门悲惨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卡门悲剧

5、人生略 显端倪。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的歌声节奏感突出,声音浑厚有 力,把吕卡的勇敢和百战百胜的英雄魅力表现得恰到好处。之后还有一曲重唱的音乐给人不 祥之兆,正是这种狂欢的场面,最终走向悲伤的第四幕。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转到两位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 局。提到法国歌剧卡门,作者比才功不可没。真实是其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人类善 恶的真实体现,才对之后的歌剧发展创造了灵感。同时,比才运用的民间元素众多,不仅表 现了民族文化,同时热情奔放更易表达感情。全剧以女工、农民和群众作为主人公,在当时 的歌剧作品中实属罕见,作者的刻意创新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

6、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 种歌剧的题材,但是今天,卡门可以与莫扎尔作品相提并论,我认为这种创新不但对法 国产生影响,甚至促进了 19世纪歌剧真实化的转变吧。所以至今,其才会更加长盛不衰。接下来说一说我对中国歌剧江姐的鉴赏。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解放 战争的最后阶段地下党员江姐在完成党的指令途中惨遭叛徒出卖,最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 而牺牲的悲壮故事。整体风格相对于西洋歌剧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艺术共鸣,不论是艺术风格, 民间特色的体现还是人物的种种举动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和接受。下面仍旧从剧中的经典桥段 表达我对这部歌剧的种种理解和鉴赏。江姐共分为六幕,由于唱腔方面以咏叹调为主,故在这里我仅以咏叹调桥段介

7、绍为 主,并对江姐中的伴唱伴奏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做出一些个人鉴赏。其中红梅赞十分著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脍炙人口,“江姐” 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了如红梅傲骨的情怀,在歌剧的开始就充分表现了自己全心全意为 党为人民付出的满腔热血,更是为之后的壮烈牺牲做铺垫。同时,五洲人民齐欢笑也是歌剧中富有代表性质的一首咏叹调,其占篇幅之长,我 认为可以算的上是塑造江姐形象的一个十分主要的大咏叹调吧,快慢自如表现出她机敏和丰 富的内心世界。被捕入狱,严刑拷打,到剧情的高潮部分,那高亢的“云水激,卷怒潮,风 雷震,报春到”及之后的拷问环节咏叹,将其坚定的意志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谓声中有字, 字中

8、有声啊!除此之外,剧中的伴奏伴唱很有特色,洋乐队变民族乐队,加入了中国的锣鼓等乐器, 在细节微妙之处渲染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第一场结束时老奸巨猾的沈阳斋决定要处理甫 志高时吹牛打火机前轻轻的一下打击乐,便把这个刽子手的黑心肝透视出来。伴唱更是随处 可见,简短的对唱、合唱以及重唱结合剧情和人物特色使用,使歌剧创新出来。尤其是那段 江姐、华为和甫志高各有心思时三人的对唱一句接一句,节骨眼突然加入一句幕后的伴唱作 为转折,更显思想深刻。其实中国歌剧至此最具特色的,我认为还应该是地方戏曲和民歌的介入。例如江川号子, 还有民歌山尖尖以及杨二嫂唱的几段小曲都带有口音,加入四川民歌甚至是地方的戏曲 精华,

9、使歌剧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大大加重了生活性和时代特征。中西歌剧对比之我见中国歌剧和西方歌剧真的有很多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还有 汉语本身的某些发音决定的。最终导致在题材上,思想上,表达上面都出现差异,但是我认 为,这种差异不会阻碍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在唱法上面,中国如果死搬西方教条的话,就会遇到许多麻烦。为什么我们唱不出 西洋歌剧“原汁原味”呢?在宣叙调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中国许多话用宣叙调是唱不出来的, 唱出来会非常难听,所以干脆改为对白,其实是我们取长补短的一种好的措施。其次在表达方面,西方歌剧的感情表达都是十分的直白炽热,卡门是一个非常好的 例子,主人公

10、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反而中国歌剧不这样,抒情 和诗意非常多,例如江姐中的红梅赞,对象没有直接表明,既有江姐对老彭某种意 义上的赞扬,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信仰的坚贞不渝,同时我认为还有可能带有对全体共产党人 的赞同和鼓励吧,表达感情十分的含蓄和委婉。而且中国歌剧更喜欢表达喜怒哀乐而西洋歌 剧更侧重心理变化描写,江姐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比起卡门就十分的少了。最后是在格局本身的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歌剧内容多元化,而西洋就比较单一。江 姐中穿插的四川民歌、方言和一些地方戏曲,在卡门中类似其西班牙舞曲主旋律一致的形态是找不到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歌剧含有的特色剧种十分多,更突出了我们

11、多民族的 性质和特色,而西洋歌剧就很单一了,一步歌剧中,基调和文化背景是不会变化的,其实我 看来这未必就不好,这恰恰就是西洋歌剧中的那股“原汁原味”吧。其实我认为,歌剧的发展没有一条最准确的道路,求同存异的世界里,每一种好的题材 风格都会拥有一定的发展和受体,即使西洋歌剧单一,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向体式的自我完善 方面发展。中国歌剧虽然达不到西洋歌剧的那种用歌声唱出戏剧的效果,但是但结合我国自 身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民歌和方言,加以融合改造,不就可以开辟一个更由中国特色的歌剧 模式吗?就像我们大家都认可的那条真理说的一样: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歌剧无论是在西洋还是 中国,只要是敢于创新和发展,都是可以看见希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