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0636783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 针刺法二、 拔罐法三、 穴位按摩法四、 刮痧法五、 湿敷法六、 灸法七、 电针法八、 耳针疗法九、 小针刀十、 穴位注射疗法1一、针刺法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

2、腧穴部位。、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6、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

3、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护理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

4、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4)体质弱者宜弱刺激。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孕妇禁止针刺。8、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 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预防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

5、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2)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护理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2)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1)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2)预防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舒适

6、,勿随意更换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4)滞针 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 1)护理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2)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5)折针 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护理 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2)预防 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6)气胸 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护理出现气胸时,立

7、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预防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二、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2、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三、禁忌证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

8、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

9、位,安排舒适体位。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三、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

10、往史。、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三、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五、物品准备 治疗巾。六、操作程序、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

11、记录并签字。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四、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三、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四、告知 、

12、 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五、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13、五、护理及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五、湿敷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三、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四、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五、物品准备:镊子、弯盘

14、、橡胶单、中单、纱布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六、 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柱灸和温针灸。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