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061919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话的发展历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话起源于雅言雅言,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论语。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 执礼皆雅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读诗、书和作傧相赞礼的时候都说的是 雅正之言。孔子在鲁国讲学, “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间语言、语音各 不相同,因此孔子必须以雅言来讲课,才能使听者听明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篇。其中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朝廷上的乐歌,多为朝廷官吏所作。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带有一 种尊崇的意味,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 雅”与“ 夏”相通,夏是周朝 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如华夏。荀子荣辱篇云: “ 越人安越,楚人安

2、楚,君子安雅。 ”又儒效篇云: “ 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根据他这一段解释,可以理解“雅言” 跟一般的“ 方言”有所不同。雅言是区域间的共同语,通行的地区广,有如说是广大地区的 标准语。方言则不然,只流行在某一地区而已。因此“ 雅言”可以跟“ 方言”对称。 这便说明3000 多年前周朝国都丰镐地区(今陕西西安)所使用的语言,即为标准语,当时 叫“ 雅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话。但雅言所指称的古代民族“共同语”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把雅言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 语”代名词的背景下,雅言当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 看,雅言是我们

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端,它不仅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标尺,使汉语言 的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且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11 从雅言到官话,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分不开的。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雅言就 是周朝时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民族语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 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汉语方言又叫“地方话”。汉语方言形 成主要跟地理因素相关,如江河湖泊、山岭及交

4、通要道;有的则与历史因素有关,如移民、 驻军、行政区划等。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 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和粤语。2 秦灭六国以后,统一了文字,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及至汉代, 有了“通语”的名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就是用当时的“通 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通语”一般指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的交替。隋唐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汉族长期用“文 言”,其最初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后来与口语差距越来越远,学习困难,使用人数很 少。

5、因此“白话”就产生发展了,并在宋元以后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同时又出现了 用白话写成的文学作品,如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等。四大名著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虽其中 语言或多或少带地方色彩,但总的来说,基本上都属于北方话,这大大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 的推广。金朝以后,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 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北京话有着特殊的地位。元朝时,北京话已作为“官方”在官方 的交往中使用。(3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 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明清官话是现代普通话的前身 官话的含义有很多种,辞源的解释是,“旧指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标准话

6、。因在官场中通用, 故称。”辞海解释为,“旧时指汉语中通行较广的北方话,特别是北京话。现在也用来统称 北方话(官话区)诸方言。”而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为普通话的旧称,作为汉 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北方话也统称官话;二为官腔。” 而官话作为官方用语的解释却不来源于汉语。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 记中写到:“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意大利传教 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和利玛窦(Matteo Kcci在葡汉辞典中将官话释义为“官 员的语言”(Falla Madarin )。英语Mandarin (中国官话)就是源于葡语。(3

7、但是利玛窦所指的官话并不是前面释义的北京话,那么明清官话不在北京,在哪呢?利玛 窦中国札记曾记述这样一件事: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从澳门登陆来到中国,辗转到了南京。 利玛窦此时已在澳门学会了汉语,而到南京后,与地方官的交流上还是出现了障碍,原因是 利玛窦所学的是粤语。于是利玛窦请求学习“官话” ,当地官员就请了一个小男孩教他学官 话。此后利玛窦到了北京就用官话进行了交流。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教 利玛窦官话的是个南京的小男孩,那么利玛窦的官话是否操着“ 南京音” 呢?答案是肯定 的!也就是说,当时明朝的官话是以南京话为标准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南京 话是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

8、(4南京话如何成为官话,笔者认为要追溯到朱元璋定都南京 时期,这里就不在详述了。著名学者鲁国尧经过研究考证认为,明清才有官话一词,故明以前无官话释义。明末至清鸦 片战争前后,官话是南京话,北京话成为官话是近代以后的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张 卫东译序:大约是1850年前后,北京话才获得官话正音的地位)1 4用“ 官话” 来指称一些官员们特有的话语系统,最早是从清朝雍正皇帝时开始流传的。雍正 六年,有批广东、福建籍的地方官员被召见,但南方官员的粤语和闽语显然令这位皇帝无从 适应,在听完一番冗长的汇报之后,雍正皇帝依然一无所知。这位皇帝敏锐地发现,如果这 些官员下放到各地去治理民政,老百姓连语言都听

9、不懂,更加谈不上治理。此外,上下级官 吏相互之间听不懂,也为那些胥吏从中作弊提供了无数机会。于是,雍正皇帝颁布规定:生 童举监,要在八年内学会“官话”,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做官问案,不准用乡音土语。 自此之后,操有各地方言余音的“官话”成为官场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而普通民众也将官员 们这种独特的话语系统称为“打官腔”。(5 但是,从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的二千五百多年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只有政府官吏、士大夫 阶层、以及在异地之间进行贸易的行商,他们是全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广大人民群众跟共 同语没有关系,他们安土重迁,大都是文盲,没有大范围彼此进行语言交际的条件。 国语、普通话的诞生 国语,指的是本

10、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自从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后,国人才有了国家 的意识,从而为国家、民族的标准语正名。最早提到“ 国语” 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 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 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 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感动,于是主张推行以“ 京话” (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 年近代语言学家江谦(清末资政院议员)第一个提出用“国语” 替代“官话” 。至辛亥革命 后,1913 年成立了“读音统一会” ,并召开全国会议,审定了6500 多个汉字的读音,即“ 国语” ,并规定了拼注国音的字母,标之为“ 注音字母” 或“ 国音字母” ,还编制了国 音字典。从此,“国语” 一词就用开了。1919 年的“五四” 运动对国语产生了划时代的 文体改革白话文运动。当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 ,并训 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改“国文” 科为“国语” 科。1920 年,教育部通令将原有的“国文” 字 样统改之为“国语” 。 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