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框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05058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效能感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自我效能感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我效能感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效能感框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效能感(se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 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1.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 现。2. 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1) 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 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 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

2、对自我效能感产 生重要影响。(3) 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 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 更好。(4)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 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 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 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 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3.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 主体作用机制的。(1) 选

3、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 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 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 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2) 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的 作用。首先,人类行为大多受其事先在头脑中设定的行为目标的调节,对其行为 产生动机作用。而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行为目标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次,自我效感通过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还表现为个体在想象中对活动 进行实现(3) 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 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生 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4) 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 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 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