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49855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硫化氢的特性:H2S气体是仅次于氰化物的剧毒,是容易致人死亡的有毒气体, 一旦含硫油气井发生井喷和井喷失控将是灾难性悲剧,H2S气体不仅 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同时它对钻井试采等作 业井下工具、金属设备、设施也将造成严重的腐蚀破坏。天然气中的H2S气体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有 一套完善的H2S防护措施,H2S对人身伤害和对井下工具、金属设备、 设施的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削减危害的。一、H2S的理化特性1、H2S气体系剧毒无色气体,有臭鸡蛋气味;2、国家允许的安全临界浓度为10mg/m3,石油天然气行业规定不超过20 mg/m3 ;3、H2S

2、气体比密度1.176,比空气重,易溶于水和油;4、H2S气体燃点250,燃烧时火焰呈蓝色;5、H2S对金属有腐蚀作用。二、H2S的来源与现场传播特征1、对油气井中,H2S的来源主要有: 石油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出H2S气体; 石油中的烃类和硫酸盐的高温还原作用产生H2S气体; 泥浆处理剂的高温分解作用产生H2S气体; 多产生于海相沉积地层(如:塔里木油田轮古的碳酸盐地层)。2、H2S气体在钻采作业现场的传播特征: H2S气体密度比空气重,在作业现场会随着风向发生飘移扩散; 作业现场风越大扩散速度越快,扩散距离越远; H2S气体始终随着下风方向飘移; 雨雾天气或无风状态下H2S气体基本不扩散,会弥

3、漫在整个作业现场。三、H2S的工业危害(简述) 对井内油套管硫化物应力腐蚀破坏; 对井下钻具硫化物应力腐蚀造成突然断裂,无断裂前的征兆、断裂源 多发生在应力集中点,且断口较平整不存在塑性变形; H2S腐蚀随着温度的增加,电化学腐蚀越快; H2S对水基泥浆有较大污染,会使钻井液性能和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表现特征为:密度下降,粘度上升,形成冻胶,泥浆变化为灰色或墨 绿色。 H2S能加速非金属材料老化。四、H2S对人体的危害1、H2S对人体发生中毒的机理:引起中毒的主要途径为:吸入,接触(皮肤吸入):人体吸入日2,气体 一通过呼吸道一经过肺部一血液一人体各器官一与血液中的溶解氧 发生化学反应一夺去血

4、液中的氧一人体器官缺氧一人体中毒。2、H2S致人员中毒后的表现特征: 视线模糊,有光圈感; 眼睛灼痛,流眼泪,眼睛肿胀; 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 中毒较严重者,下便呈淡绿色; 中毒死亡者面部表现发黑,血液发紫。3、H2S致人员中毒程度数据:硫化氢浓度在10PPM可嗅到一种明显的臭鸡蛋气味;硫化氢浓度20PPM可在露天安全工作8小时;硫化氢浓度100150PPM3-15分钟可抑制嗅觉,能刺痛眼和喉道;硫化氢浓度200-300PPM很短时间内就抑制嗅觉,刺痛眼和喉道;硫化氢浓度500750PPM人发晕,几分钟内停止呼吸,需立即作人工呼 吸;硫化氢浓度7001050PPM很快就不醒人事,若不立

5、即作人工呼吸将导致 死亡;硫化氢浓度10001500PPM立即不醒人事,几分钟死亡。含硫化氢井的安全措施硫化氢防护措施和装备:1、钻井队备用硫化氢监测仪和防毒面具。进入油气层做好硫化氢监 测,上岗人员必须学会使用防毒面具;做好硫化氢应急预案并演练2、在钻井过程中,为了防止硫化氢进入井眼、导致钻具氢脆以及保 证人身安全,必须压稳油气层钻进;3、备用除硫剂,一旦发现硫化氢侵入井内,及时在泥浆中加入除硫 剂;4、保持泥浆的PH值,11;5、井上要设置好风向标。过滤式防硫化氢呼吸器自给式正压空气呼吸器发现硫化氢的应急处理措施:1、发现硫化氢气体溢出,立即报警。硫化氢含量20PPM以内,作业人 员可在工作区内持续工作8小时;硫化氢含量高于20PPM,应迅速佩 戴防毒面具进行施工作业。2、发现溢流,立即按“四七”动作实施关井。3、优先采用压回法进行压井,将受污染流体推回地层。4、在无法实施压回法时,尽快采用循环压井的方法。当含硫化氢气体 的钻井液返出时,通过分离器分离,派专人负责点火燃烧,防止硫化 氢气体的扩散。5、一旦井喷失控,停止作业,停柴油机、发电机,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