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0494285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 .推迟你的满足感 心理学,魅力无穷 文档都是在网上收集,有问题请联系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一、就业前的心理准备1.准备转换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2、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2.认识自我 当今社会是人才高度发展的社会,处处存在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到扬长避短。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

3、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才能制定自己的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够更容易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目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选择职业是人生中的一项重大抉择,它不仅决定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如何。但是,合适的职业并不是仅凭一般的直觉来选择的,除了根据社会的需要,了解各种职业情况和要求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职业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职业兴趣决定了一个人择业的方向以及其在该方向上乐于付出的努力程度。并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会成功,绝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那些具备一定能力,又对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微软

4、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在2005年写给大学生们的四封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当代的大学生们提到: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就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会表现得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并且做事效率一定很高,从而很容易在该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而如果一个人的职业与兴趣不吻合,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工作上只是勉强应付,事倍功半,自然难以有所作为。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更毋论成功的人生了。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

5、己的潜力。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可能成为数学教授,但不太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决然地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面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比尔

6、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是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忠告了。”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的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

7、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竞争: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升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当今的时代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

8、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是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的传统告别。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2)善于竞争: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期望值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

9、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述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

10、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

11、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

12、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

13、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

14、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

15、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

16、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