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0460165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霞小组合作范文之问题引领探究合作突破难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引领探究 合作突破难点“用1格代表2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例研究 作者:李霞 学校: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第四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能依据数据的大小正确选择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统计生活中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学习设计理念 1.课从哪里来?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的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如能用文字、表格、

2、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收集到的数据。还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如看统计表能找到表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会结合问题情境分析极值背后蕴含的信息。此外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得根深蒂固,如用1个圆圈、1个小钩或1个格子代表1个单位。这理解用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的理解起到了负迁移的效果。通过课前谈话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可以把1看成2。2.课到哪里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和层次性。本课在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以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后,通过呈现,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大,还用1格当1个单位,就不适合了,产生问题冲突,显示出以1当2的必要性和简捷性。为今后学习以1当

3、5、以1当10、以1当多、横式、复式等更复杂条形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要怎样学?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灵活应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正确处理好自学、独思、合作的关系。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统计教学设计要反映统计的社会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线,小组合作学

4、习为节点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使小组合作学习效能最大化,充分发挥学习自主学习的作用,激起学生求知欲,挖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自学、互学、合作中互补互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1. 设计适合小组合作的数学问题和任务。小学生的特点是有好奇心,有好胜心。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设计能驱动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和任务。诸多的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应来源于学生身边,要稍复杂、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在本课中教学中,我用心设计了2个合作学习的任务。任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孩子在学校食堂吃早点画面。师:“学校食堂准备了几种早点:牛奶、豆浆、粥。食堂厨师们要想很快调查统计

5、我们班同学们对不同早点喜欢程度要怎么办?”任务二:课件出示统计表四(1)班最喜欢的一种早点的统计表最喜欢的早点牛奶豆浆粥人数61224 从两个统计图中任选一个图把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制统计图。(预设学生有的选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有的选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四人小组讨论哪个统计图表示表格里的数据更适合。为什么?2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任务一合作情况分析:如果设计让学生以2到4人小组合作收集全班几十人的数据。要确保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任务,显然这是不可能。那么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收集到数据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求,灵活建设合作小组。把全班分4个大组合

6、作收集数据。具体操作是4个大组的组员都是面向黑板式坐着。这样学生不会相互干扰,更易于统计全班数据。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喊口令和记录各项数据。组员听口令举手选自己最喜爱的早点。最后把4个大组的每项数据加起来,看是否和全班人数一样。通过分4个大组合作,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历繁杂数据收集过程,还为后继内容学习扫清障碍,节省时间。任务二合作情况分析:“哪个条形统计图表示较大数据更合适”这个任务,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格代表1个人合适,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一格代表2人更合适。还有的孩子会有疑惑一格代表3人或6人行不行。如果分2人一组合作交流可能会出现有的2人想法一样,无法形成思维碰撞火花,引发争辩。无法

7、让真正体会到两种统计表的优劣,达不到学习效果。如果分组大,人数多,容易造成有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充当看客。基于以上考虑,我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每一组学生间都能形成不同看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图BCADDABCDACBBCDACBDAADCBADBCCBADBCADDABCDACBBCDACBDAADCBADBCCBAD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入各个学习小组巡

8、视、倾听、建议。抓住生成资源,适时点拔与指导,突破重难点。尤其关注边缘学生的是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如在指导黄洪材学习小组时,他们是这样交流的。学生A: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合适,因为画得很快。学生B:用一格表示1个人合适,因为有几个人就画几格,当人数单数的话也能表示,而一格代表2个人的统计图,没有办法表示单数。学生C:用一格表示2人的图,应该也可以表示单数。只是不知道怎样表示?教师点拨:可以用半格来表示1个人,那么如果有5人爱喝牛奶,应怎么表示?教师发现,学生D没有参与小组交流,让组长把这个问题先让学生D说说他的想法。其他3人再补充和评价。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后,指名两个小组的

9、汇报员到展台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要多应用激励性语评价,适当应用评分法、评星法。当学生在老师示范引领下,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自评或他评时,可采用生生互评。学生互评语言可以让孩子说:“你讲解得很到位。你讲得很有道理。你想的和我一样。你与我不同是。我不明白你们组的想法,能再解释一次吗?”小组合作学习引发的思考值得肯定的方面:1.本节课是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课能重视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能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在课堂上各抒已见,敢想,敢说,敢问,并且还能对别人的展示做出合理评价。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研究数学,经历数学。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

10、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3.第一次合作任务的设置,处处体现出小组合作对数学研究的重要性,使学生亲身感受了“一个人只有一双手和一双眼睛,对于较繁杂的研究是不够用的。全班同学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好调查收集数据的任务。 需要改进的方向: 1.有整个小组学生参与学习才算是有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后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时,教师要充分关注边缘生,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当中,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2.要关注学生有意义的思维生成,比如有的学生在涂1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统计表中,出现了涂不对格子的情况,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个生成资源,分析学生出错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

11、积极思考要画对数据就要理解纵轴的意义。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一、 猜谜激趣,复习旧知课件出示:我会猜猜猜,第一关小小一张图,立有长方形,高低各不同,统计不少它。 (打数学名词:条形统计图)我会猜猜猜,第二关看动作猜成语,用小刀把一根绳子分2等份。(打成语:一分为二、一刀两断)设计意图 通过简短的课前猜谜游戏,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个谜还能唤起学生的对条形统计图的回忆,第二个谜为学习以1当2埋下伏笔,给学生心理暗示和启示。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播放孩子在学校食堂吃早点画面。师:“学校食堂准备了几种早点:牛奶、豆浆、粥。食堂厨师们要想知道同学们对不同早点喜欢程度要怎么办?”生:调查

12、统计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呢?生:分种类举手投票,班长点人数,注意每个同学必须且只能选一样。数完后把各项数据加起来,看是否和全班人数一样。全班分组合作收集数据数据。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简单数据的收集过程,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的解决应该先收集数据,收集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二)课件出示统计表四(1)班最喜欢的一种早点的统计表最喜欢的早点牛奶豆浆粥人数61224 师:统计结果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生: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条形统计图。师: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由学生身边的

13、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激起了学生的学生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思考交流,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现实意义。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整理数据,用条形统计表表示数据师:条件统计图能更直观形象的看出数量的多少,同学们能把上面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出示以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和以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请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来涂色。学生独立制统计图。师:请同学打开课本96页。从两个统计图中任选一个图把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预设学生有的选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有的选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

14、设计意图 绘制条形统计图尊重不同学生的原有认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选图,让学生不由自由的思考到底选那个好呢。问题由学生自主萌生,学生乐意去尝试,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主人的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对比优化,体会以1格代表2个单位的必要性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个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发现以1当2的必要性与简捷性。1左图的1格代表( )人,右图的1格代表( )人。学生补充质疑: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关键看纵轴上的数字。左图是0、1、2、3、。右图是0、2、4、62说说哪个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4人为1小组交流。最后分正反方代表辩论,达成共识。)正方

15、: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合适,因为不光能清楚表示数据的多少,还十分简捷。反方:用一格表示1个人合适,因为有几个人就画几格,当人数单数的话也能表示,而一格代表2个人的统计图,没有办法表示单数。3人数是单数是应该怎样表示?(先独立思考,再4人为小组交流,最后汇报。)设计意图 以哪个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数据出现单数要怎么表示,是本课的重难点。在课的重、难点处设问,以核心问题为引领,在学生最困惑,最迫切要交流的时机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问题抛出时机恰当。把合作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这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生:比如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也能表示出来,可以用2格半来表示5人?师追问:半格表示什么意思?半格怎么画才美观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