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心理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0457477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欣赏与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音乐欣赏与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音乐欣赏与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音乐欣赏与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欣赏与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欣赏与心理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音乐治疗原理心理学院杨健 2013214319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人云:乐者,心之动也。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式,音乐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中展现,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与人们内心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音乐就是起源于人的某种难以言说的原始冲动,这种原始冲动的激情具有各种激情的基本属性,却缺乏具体的情感指向,只是对情绪的一种强烈的体验。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劳动也创造了音乐。劳动本身给予音乐以内容,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音乐以节奏和音调。也就是说,这些音乐融合着人们劳动时的各种情感与情绪体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以及后来

2、的一些科学家曾就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而详尽的研究,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和传导相应的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有人研究认为声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还有人发现,在音调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以及一首曲调将终结时,脉搏和呼吸速度变快;还有人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明快的节奏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优美的旋律能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强人们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显而易见,音乐

3、对精神、情绪具有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音乐既能消除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感受、感觉和体验的领域,又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因此大多数学生可依据这些原则进行音乐调节。音乐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它给人类带来了无数自然、直接的欢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幼儿早期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大脑的一些区域(包括记忆区和视觉空间区)深受音乐的影响。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音乐经验能调节思维模式,丰富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方法。同时,研究还表明,经过音乐训练的学龄儿童会显现出其优势,他们在一些主要课程(如数学和阅读)上明显取得了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进步。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音乐家都就音乐对人心性陶

4、冶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在他们看来,音乐对人情操的陶冶,完全是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但是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来看待音乐,音乐对人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除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对人有影响以外,还因为音乐能够在技术上最大限度的模仿或在线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是有针对性的音乐更能够和人的情绪进行直接的沟通。欣赏音乐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欣赏是极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现实世界里有种种烦恼、忧虑,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而音乐却能让人超然物外,调剂客观与主观的矛盾,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使人在乐声中融入浩渺的宇宙中去,

5、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音乐还能表现激烈的冲突,表现人与命运的搏斗,寄托和排遣人心底的痛苦和忧伤。在欣赏这一层次上,音乐不仅能帮助人解除烦恼,而且能够帮助人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能。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情绪可视作刺激与反应(行为)之间的中间物。音乐是人情感体验的产物,出于人的内心活动,反过来又对人的内心活动产生影响。人在听音乐时,情绪便会产生波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是用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

6、两大部门。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音乐中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节拍,它与人体心跳脉动节律相呼应,旋律恰如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起伏变化,尤如机体的五脏六腑协调运动,对人的情绪会起到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同时,音乐通过熏陶及感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情绪,

7、那是通过音乐中的频率、响度和音色等不同成分作用于人的丘脑系统、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皮下神经节等部位,运用不同的振动频率来影响人的神经或肌肉,它与人体内部相应的生理节奏发生有益的共振反应,使身体状态和情绪反应发生一些变化。根据康姆巴里的观点,音乐在任何时候都对情绪有着促进或缓和的作用和兴奋或松弛的作用,不是激发各种病理状态,就是趋向治愈某种紊乱、稳定情绪、促使其恢复正常。近代许多科学家研究了音乐影响情绪的生理机制。如H、M、Sutermelster(1951年)发现,大调乐曲可引起脉搏,呼吸增快,小调乐曲则使其减缓;H、Weih(s1954年)指出,旋律优美、音调不很强的音乐能促使副交感神经进入

8、优势状态,音调强烈,旋律起伏强烈的音乐使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音乐治疗1940年在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成为学科。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音乐治疗已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已经确立的临床治疗方法多达上百种,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现代的音乐治疗最初起源于美国,再由美国发展至世界各国,因此,在世界音乐治疗学术界,美国的音乐治疗专业技术,特别是音乐心理治疗实践研究一直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布鲁西亚的说法。并在此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音乐治疗学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明确治疗需求的病人、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一段有目标导向的音乐历程、音乐素材,以及一份有关治疗效果的

9、评估。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手段,因此它应遵守与一般心理治疗相同的一些治疗原则,如保密原则,交友原则等。除此之外,音乐治疗还有一些特殊的治疗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音乐治疗要根据来访者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播放音乐。从音乐的选择的角度来看,要循序渐进。如引导悲伤情绪的音乐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选择音乐是一般从轻度音乐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度悲伤音乐。从播放音量角度来看,音量也要逐渐增大,让来访者逐渐适应。(2)学习与启发原则:是指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对不懂音乐的来访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向来访者介绍有关音乐创作的背景和音乐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可以再治疗前,先尝试让来访者听一段音乐,用心体验音乐的意

10、境。如果来访者听不懂音乐的意境,心理治疗师应作一些解释,帮助来访者理解音乐含义。(3)体验原则:是治疗中让来访者根据音乐所营造的氛围,用心体验自己的情绪或感受。目前音乐治疗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从事此专业的人才很少,且高校培养人才时此类教师很稀缺,教学课程不完善。总之音乐治疗想要发展成一种普遍的治疗方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1孙亚楠,刘源,南云,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的相关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第19卷,第一期,45-502许士红,校园流行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的调查研究J,南阳学院专题,133-1353林青,谈当代流行音乐的特点与受众的心理J,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1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