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0448488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与气候教学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本讲内容较多,虽不像地球运动那样对考生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高,但是涉及的地理空间位置较多,所以在复习本讲时,要多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世界1、7月海平面气压图。除此之外,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气温、气压、海拔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关注现实生活,用地理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识记各种天气系统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特征。识记重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但要充分利用试题中所给图表等材料进行分析。一、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

2、(纬度因素)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同纬度地带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地势高低)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暖流经过气温高洋流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0 等温线大致经秦岭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冬季风(大气环流)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北方白昼时间长)2.气温分布时间规律(1)日变化:一天

3、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大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2)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北半球)。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纬度。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1)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6/千米。(2)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升高。(3)高层大气:底部因几乎没有臭氧,所以气温开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再随着高度的增加,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

4、)吸收了一部分太阳紫外线,气温再次升高。在300千米高度上,气温达1 000 以上。【特别提醒】对流层局部气温实际垂直递减率低于理论垂直递减率,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称为逆温。逆温的成因有辐射逆温(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形逆温(常发生于盆地和谷地中)、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等。二与大气环境有关的地理原理及其应用规律 原理主要内容应用(规律)举例太阳辐射波长与能量分布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能量越高,波长越短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及原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CO2等气体造成的大气保温效应使地球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

5、暖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大气热量平衡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全球平均气温稳定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热升冷降)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存在差异(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促使风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摩擦力:降低风速,影响近地面风向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天气气压带、风带形成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不同地区的降水类

6、型及分布、变化规律;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季风环流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东亚季风(西北季风、东南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形成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最为典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特别提醒】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2)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3)地形: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暖温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

7、雨。(6)地表状况: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7)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三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1)冷锋:(2)暖锋:【特别提醒】(1)单一冷(暖)气团控制下多晴朗天气。(2)锋面控制下多阴雨天气。(3)锋面雨带多分布冷气团一侧。2气旋和反气旋3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气旋与锋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的比较说明如下表:北半球南半球风向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冷暖锋位置AB处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为冷锋,CD处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为暖锋AB处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为冷锋,CD处暖空气

8、主动向冷空气运动为暖锋运动方向AB处锋面向E处运动,CD处锋面向G处移动AB处锋面向F处运动,CD处锋面向H处移动雨区根据冷暖判断雨区的位置,暖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区与锋后四、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定方法1风向的判定(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画出虚线)。(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偏

9、转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出实线箭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近地面风:高空风:2风力的判读(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上图,风力:ABCD。(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五、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1看符号利用符号确定锋面运动的方向: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方向。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3看锋面坡度冷气

10、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5气象资料图判断法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天、降水、降温的天气 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升高,判断为冷锋 降低,判断为暖锋六、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1地理位置推断法(1)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

11、上确定其气候类型。(2)以北半球为例,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下所示:【特别提醒】气候的特殊分布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

12、、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2气候资料判断法依据气温、降水的特点及雨热配合状况,即可判定各种气候类型。原则是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考点一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例1、(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13、。(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A(2)C【变式探究】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2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

14、日不散,主要是因为()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举一反三】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 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回答34题。3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4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A0点 B5点 C15点 D20点解析:3.D4.C第3题,通过题干和图中的信息,将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画出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湖泊与湖岸之间为小范围的局部环流,很容易排除A、B、C三个选项。通过画图分析可知为热力环流。第4题,在夏季,白天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根据备选项,15点符合题意且热力性质差异较大、更典型。考点二 等压面的判读例2、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13题。1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2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