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044361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广汉市雒城二小:黄雪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身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

2、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让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学习,体验教学美;并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创新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

3、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让孩子门的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谈话描述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

4、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点拨。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

5、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

6、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经过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得轻松自如。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

7、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孩子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

8、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以下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了交好的教学效果。 (一)、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

9、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

10、 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同学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同学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 (三)、提倡争辩,发展创新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

11、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他们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同时我们还应该做

12、到开讲要新。这是指在一节课的新知学习前,教师寻找一个新的着眼点,从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例如精心设计入情入境的导入词或一段解说词,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同步兴奋地进入学习状态。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很重要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

13、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2)针对题目质疑。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第三、学会创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1)求异。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说的都是这

14、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某小学语文测试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又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

15、地飘”或“狂风乱舞。”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活跃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思想飞起来,让学生的手脑动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