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43451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体备课专用主备人伍淑白参加人员八年级语文教师个人修改意见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根据提供的资料,说出对西双版纳的印象和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3、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教学难点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学法指导1、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2、欣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是金孔雀飞出的地方,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那里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傣族人民,人们把那个地方,

2、叫做西双版纳。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随着著名少数民族作家李舵的足迹通过学习他写的游记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一、了解概况,感知全貌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

3、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西双版纳也是动物的天堂,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听了刚才的介绍,大家对西双版纳有了一个总体的理性认识。下面,再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观赏一组幻灯片,再给大家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看完之后请你说一说对西双版纳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根据提供的资料,说说对西双版纳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可以想像,仅根据老师刚才提供的有限资料,西双版纳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难怪作家李舵只要一提起这个地方就心驰神往,一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激动不已。我想,如果要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神奇秀丽 心驰神往二、字词澜沧ln cng 傣家

4、di 蕨菜ju村寨zhi 竹篾mi 贿赂hu l勐腊mng 斑斓ln 缅甸min教化hu 一簇c 蘑菇m gu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可见一斑: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可以看见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三、阅读课文,感知大意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西双版纳,看一看,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圈画出能回答下面问题的关键词语:作者到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自然景物?了解到哪些风土人情?2、按自然景观(即自然风光包括动植物)和人文景观(即民俗风情)将内容归

5、类,然后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归纳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特点。自然风光望天树 热带雨林野象谷傣寨水傣家竹楼、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大象表演打谷子、泼水节、在河里玩耍洗澡傣家寺庙、修行当和尚关门节、开门节傣家少女能歌善舞竹楼一角摆放新棺材 风土人情 高高望天树自然景观 神奇秀丽 悠悠野象谷 竹楼映蓝天人文景观 妩媚傣寨水 纯朴意深 笑对生与死四、介绍美:请跟我去旅游吧!请同学们分五组,每组选一名同学担任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质朴的民俗风情吧!(小组结合课文讨论,合作完成导游词)导游词要求: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串联词要自然有序。以“亲爱的各位朋友,欢迎大

6、家来到西双版纳”为开头作以解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感情。2、概括本文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3、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根据本文独特的结构,说出小标题的表达作用和对照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浏览课文,初步领略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节课,我们要用研读的方法,进一步去感受西双版纳的深层美。一、浏览课文,梳理顺序 ,归纳大意1、上节课通过认真的阅读,疏通了文章的大意,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什么。但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知道“写的是什么”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7、。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篇文章的顺序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和游览过程的词语。(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5分钟)表明作者行踪和游览过程的词语,实际上就是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词语。相信大家已很快找到了这些相应的词语。对本文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总结:文章从自然景观写到人文景观,这是一种逻辑顺序。描写自然景观,是按照景区转换的地点来写的,属于空间顺序,每个景区,又是按游览的过程来写,用的是时间顺序。而描写人文景观,则基本上是一种逻辑顺序。望天树景区(自然景观) 早上 后来 回去后 傣家竹楼 (人文景观) 来到时 一会儿 野象谷 (自然景观) 表演结束后妩

8、媚傣寨水(人文景观) 打谷 敬水 嬉戏笑对生与死(人文景观) 修行 祭佛 生死2、各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高高望天树:望天树的价值及高度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拍摄的一段有趣的经历简笔交待傣族的饮食文化竹楼映蓝天: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悠悠野象谷: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大象们排成一行走,鼻子牵着尾巴妩媚傣寨水(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打谷子泼水节水中嬉戏笑对生与死(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修行与还俗“关门节”和“开门节”“生与死”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二、比较分析,体会感受同学们,经过刚才的梳理,大家可以

9、来体会到课文用小标题来组合全文的作用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还是用浏览的形式,试把小标题抽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刚才的比较,大家肯定发现,抽去了小标题,读起来就觉得层次不清,条理紊乱。西双版纳号称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神奇秀丽、风情独特,可写可说的材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驭繁就简,截取了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本文的题目是“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是核心,通过小标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美丽”这个中心。同时,五个标题自身,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准确性、鲜明性和得体性。驭繁就简 条理清晰突出中心 整齐鲜明三、探究

10、内涵 西双版纳的美丽,美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那么,这两种景观到底是怎样融合的呢?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的足迹,作一番美的内涵的探究吧。研读“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三个部分,直接在课文的有关语句或语段旁用批注法点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原文】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的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平日里穿的五颜六色的筒裙,这时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浴罩”浮在水面上,她们有时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得几分妩媚。【批注】夕阳下,河流中,女人嬉戏。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高度统一。【原文】傣族人大

11、都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他们的村寨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中。【批注】竹楼是傣族特有建筑,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竹子是高雅的植物,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既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美景,又显示了傣族人对居住环境的高雅品位。【原文】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批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是勤劳的傣族人在大自然的画板上亲手描绘出来的。通过刚才的批注,大家一定发现,在作者笔下,西双版纳的景美、人

12、美、情更美。四、品味语言刚才我们通过研读课文,对本文的思想内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而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动人,跟文章的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做到:1圈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出其表情达意的作用。2找出文中描写精彩的比喻句,简要说出其含义和作用。刚才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发现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我们先把它们记下来,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运用:心驰神往 神奇秀丽 得意洋洋 轻描淡写可参考下列句式赏析:我很喜欢文中的,(词语,句子, 片段皆可),因为我觉得 。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

13、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我很喜欢文中的“神奇秀丽”,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来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我很喜欢“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我觉得这句话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述藤状植物的形状,给人以神秘感(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4)“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

14、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下面我们就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学习结果,做一个简要的小结。这篇课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有两条:1、选用恰当的词语,鲜明形象,富有感情色彩。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传神。五、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