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0433196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班级学号姓名1. 诗经中有多篇诗歌描述了从事劳役的农夫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田园逐渐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了赵简子让尹铎治理晋阳,其 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的事迹。这反映了先秦()A. 社会动荡民生凋敝B.文史作品关注现实C.政府关心民生问题D.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 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这一政策()A.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混乱B.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保障了民间经济的繁荣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

2、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 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均田制下,“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 “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跋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A.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B, 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C. 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D.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用)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A.减轻农民负担B

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D.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 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 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民负担暴增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有学者认为:从唐中后期的“两税

4、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人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对材料中“实质”的合理解释是()A.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B. 封建社会农民不再是税收主要承担者C. 封建经济中工商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D. 封建社会晚期改革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查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 亩。这种状况()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B.导致明朝调整赋税制度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 一定程度扼制了土地兼并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

5、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气据此可 知,一条鞭法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 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A.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B.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

6、,管理对外贸 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 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必须“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B.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C.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D.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变化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改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之原则”,随 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184

7、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 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 旨在()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行累进税率,纳税人收入越多,税率也就越高。“多收入多纳税,少收入少纳税”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这说明()A. 个人所得税就是国家对居民个人征收的税B. 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C. 国家对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适当的调整D.

8、 防止出现过高的个人收入是我国现在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 较海关所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 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 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道光二十三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 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 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 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

9、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 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材料二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 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 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 9%。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 差异及原因。(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晚期关税政策相比,新中国成立初

10、期 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 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压迫更重,逸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 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 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据曹墙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整理材料二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 改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新法,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建中以后,从

11、两 宋到明清,赋役制度的种种变革,都是在这一新的赋税原则范围内进行的,是赋 税制度在贯彻这一原则过程中的自我完善。-一包伟民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建中两税法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01-05: DBCAC 06-10: CBABC 11-15: ADDBC(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 高。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 率),废除杂项征额。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 朝上国观念,吏治腐败。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 观念。(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16. (1)商品经济发展;地主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负担 沉重,逃亡现象严重;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力图改变赋税征收办法。(2)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 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 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两税制下 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