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研讨稿(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04290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年的树》研讨稿(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去年的树》研讨稿(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去年的树》研讨稿(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去年的树》研讨稿(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去年的树》研讨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年的树》研讨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去年的树研讨稿去年的树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王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理解,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个切,都源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下面重点谈一谈王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本文虽然浅显易懂,不过很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

2、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王老师因文释道,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文本的视界开阔了,境界上升了。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鸟儿与树

3、幸福相处;鸟依依不舍地飞去;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王老师抓住了本文最耐人寻味,最体现作者思想,最有深意的地方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歌德以前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看到的文字;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请你用心去品一品,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不过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

4、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不过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王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不过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