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042246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复习要点资料完美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学一、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转归,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认识疾病地本质,为防止疾病提供依据。二、研究方法1. 人体病理学研究: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2.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解剖病理学观察方法:肉眼观察、镜下观察和分子检测第一章:疾病的概论一、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响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和形态构造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病症、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是人的身体、生理、心理所处的一种良好的状态二、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

2、具有在联系的功能、代和形态构造变化的综合过程。三、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四、疾病发生的条件:在病因的作用下,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其他因素。条件不能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仅能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开展。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疾病发生的条件中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分类:1、部条件:年龄、性别、免疫状态;2、外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气候,生活工作环境五、疾病发生开展的根本规律1. 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响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对抗,贯穿疾病的始终,决定疾病的开展方向。以损伤为主,疾

3、病会逐渐恶化致死亡;以抗损伤为主,疾病会逐渐好转至康复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3. 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所有疾病都是整体疾病六、疾病开展的根本机制:1、神经机制 2、体液机制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3、组织细胞机制 4、分子机制蛋白质和核酸:主要分子根底,染色体基因不是分子机制七、疾病的过程:1、潜伏期;2、前驱期;3、临床病症明显期3、转归期康复和死亡康复:1、完全康复: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构造改变全面修复,功能代恢复正常,又称痊愈。2、不完全康复:集体的损伤性变化没有完全消失,但已得到控制,临床主要病症消失,但机体还留有一定的功能或构造的改变,如烫后留下的瘢痕。七、死亡过程:1、

4、濒死期;脑干以上大脑处于深度抑制状态2、临床死亡期急性死亡的人员,机体仍有微弱的代活动,经一系列抢救可复活;3、生物学死亡期发生不可恢复的改变:尸冷、尸僵、尸斑等八、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顿,各种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九、脑死亡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顿。自主呼吸停顿是其首要指征。指征:1、自主呼吸停顿;2、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响性;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图呈持续平坦波形;5、自主性肌肉活动完全停顿。假设患者仍有自主呼吸和脑干反射,称“植物状态第二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一、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

5、应。不耐受:损伤二、适应在形态上的表现: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细胞数目、体积、类型的改变1、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减少。实质细胞萎缩时,常继发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有时使组织、器官的体积比正常的还大,即假性肥大。 器官或组织未充分发育至正常大小或本为发育,分别称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并非萎缩。分为1、生理性萎缩正常;2、病理性萎缩有害刺激后发生。一病理性萎缩分类:全身性萎缩机体摄入营养缺乏或因疾病使营养物质消耗过多常先累及脂肪组织其次骨骼肌、平滑肌、脾、肝等组织器官,心、脑最后。局部性萎缩局部因素影响:营养不良性萎缩血液供给缺乏压迫性萎缩结石

6、 废用性萎缩骨折后 去神经性萎缩小儿麻痹 分泌性萎缩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察:萎缩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当萎缩伴有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时,质地可变韧。萎缩器官的包膜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稍有增厚。 2、镜下观察:1光镜: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略有增生。萎缩细胞胞质浓缩,胞核深染,胞质中常可见褐色颗粒,称脂褐素,在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多见,且常位于胞核的两端或周围。当这种脂褐素明显增多时,器官可呈棕褐色,故有褐色萎缩之称。2电镜: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如线粒体、质网等减少,自噬泡增多。自噬泡可将细胞器碎片进展消化,不能被消化的物质则形成残存小体,即光镜下的

7、脂褐素。三后果:萎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大多下降。萎缩一般是可复性的。假设病因长期存在,萎缩细胞最终可死亡。2、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有时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细胞的肥大导致由其组成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和功能增强。3、增生: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的数目增多。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性的组织细胞:上皮组织之间或间叶组织之间常见的化生类型:鳞状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间叶组织化生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一细胞膜的破坏二缺氧导致损伤三活性氧类物质导致损伤四胞质游离钙导致损伤五化学性损伤六

8、遗传变异四、变性:由于物质代和功能障碍所致的*些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和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称为变性。1、细胞水肿 :胞质中水分积聚过多导致细胞体积增大,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机制:缺氧、感染等因素是细胞能量代异常,ATP生成缺乏,引起细胞膜Na+-K+泵功能异常,导致细胞钠离子和水分子积聚。肉眼: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颜色苍白,边缘圆钝,包膜紧,切面隆起。镜下:病变早期,细胞质有红染细颗粒状物质,此为肿胀的线粒体和质网等细胞器,因此成为颗粒样变性。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明显肿大,胞质高度疏松,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甚至异常疏松透明,称为气球样变或水样变,

9、如病毒性肝炎。2、 脂肪变性:指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明显脂肪滴甘油三酯。在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中,这些脂肪滴被有机溶剂溶解,故脂滴呈空泡状。冷冻切片中,用丹染色。肝细胞最易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等。肝脂肪变性的机制:肝细胞胞质游离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蛋白合成减少肉眼:轻度无明显变化。病变加重,脂肪变性器官的器官体积增大,外表光滑,颜色淡黄,边缘圆钝,切面有油腻感。镜下:脂肪变性的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一肝脂肪变性:镜下:肝细胞胞质有多量大小不等脂肪空泡,严重时可形成较大脂滴,并将细胞核挤至一侧。二心肌脂肪变性肉眼:严重贫血时,脂肪变性的心

10、肌呈黄色,与正常暗红色的心肌形成黄红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3、玻璃样变性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见于增生的结缔组织肉眼:病变组织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地较韧。常见于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等。镜下: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增粗变宽、变性、融合也是形成原因。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良性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器官的细小动脉。形成原因:血浆蛋白渗入膜和基膜代产物沉积,使细小动脉管壁增厚。镜下:细动脉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称为“细动脉硬化3细胞玻璃样变:是细胞质出现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镜下:肾肾小管上皮细胞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形成玻璃样小滴;肝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

11、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4、黏液样变性:细胞间质黏多糖类和蛋白质类的积蓄。镜下:在疏松的灰蓝色黏液机制,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细胞。5、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情况下,*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或间质。 体:1含铁血黄素2脂褐素3黑色素 体外:炭尘、煤尘、文身色素等6、病理性钙化:骨骼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肉眼:钙化灶呈细小颗粒状或团块状,触之有沙砾感或硬石感。显微镜下呈蓝色颗粒状。分类:1、营养不良型钙化2、转移型钙化五、坏死细胞死亡类型:坏死、凋亡一根本病理变化:1、定义: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2、三种形式: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2、2、细胞质的变化:核糖体减少,变性蛋白增多,染色更红。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和质网肿胀 3、间质变化:对损伤的耐受性较实质细胞更强,出现损伤时间较晚。坏死后,细胞外基质也逐渐崩解液化,最后形成模糊的无构造物质。二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定义: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呈固态。多发于心、肝、脾、肾等实质器官缺血缺氧。肉眼:坏死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枯燥,质地坚实,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界限明显,坏死组织周围常有充血、出血带。镜下:细胞微细构造消失细胞核,而组织构造轮廓在一定时间仍可存在。液化性坏死定义:细胞组织坏死后发生溶解液化。多发于脑特殊类型坏死干酪样坏死定义: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见于结核病肉眼:坏死区枯

13、燥、淡黄色、状似干酪镜下:无构造的颗粒状红染物质,坏死组织原有构造消失。坏疽定义:较大围组织坏死并伴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干性: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仍然畅通的四肢末端坏死区枯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菌感染较轻湿性:与外界相通的脏器,如肺、肠、子宫、阑尾等,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仍然畅通的四肢 坏死区水分含量较多,利于腐败菌繁殖,故组织肿胀明显,呈黑绿色,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全身中毒病症明显。气性: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厌氧菌产生大量气体,按之有捻发音。开展迅速,死亡率高。纤维样坏死定义: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

14、类型。多发于结缔组织、血管壁镜下: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构造物质。三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2、别离排出;3、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完全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4、包裹、钙化四坏死的后果:坏死组织的功能完全消失,对机体的影响与坏死细胞的种类、围及细胞的再生能力和坏死组织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的因素有关。六、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七、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进展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两种形式:1、由损伤周围的同类细胞来修复,完全恢复原有组织构造和功能,为完全修复再生 2、由纤维结缔组织进展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因后形成瘢痕组织,也称为瘢痕修复。一再生: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参与修复的细胞分裂增生的现象。人体细胞按再生能力分类:1. 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强始终不断分裂增殖。如表皮细胞、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组织、间皮细胞。2. 稳定细胞:正常情况下增生不明显,只有在遭受损伤或*种刺激的情况下才发生再生。如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原始的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3. 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心肌细胞。二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肉眼: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湿润,似鲜嫩肉芽。构造:光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