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042230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人教新课标版通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温经典,常读常新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这篇童话作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皇帝的新装,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篇童话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我又引入了两则课外的材料,不是为引申而引申,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狂人之细布的主题与课文相似,表现手法不同,狂泉则让学生明白说真话是

2、多么可贵。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二、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研读生动的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题。2、在比较阅读中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3、培养说真话、做真人的勇气。三、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大家说说这是谁写的?生:(异口同声)安徒生。师: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徒生呢?生1:安徒生是丹麦的童话作家,出生在鞋匠家庭,皇帝的新装是他写的一篇著名的童话。生2:我还读过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生3:还有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拇指姑

3、娘等,我还知道他原先想做演员,后来才写童话。师:是啊,大家对安徒生都非常熟悉,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他的童话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那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皇帝的新装?读过的举手示意一下。生:(大约十几个)读过。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读皇帝的新装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生1:我觉得皇帝很好笑,居然赤身露体地举行游行大典。生2:我觉得皇帝、大臣都很笨,居然会上当,这个骗子的谎言不是很容易被揭穿的么?生3:那也不一定,现在不是有很多人还被骗,前两天报纸上还说,有一个人被短信骗走22万呢。生4:我很佩服那个小孩子,只有他说了实话。师:很好,大

4、家都很熟悉故事情节,那我们现在先来看一则材料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这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毕淑敏的作品,她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看安徒生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在人鱼公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中读到了些什么?我请一组同学依次来回答。生1:8岁的时候,我焦急的是人鱼公主说不出话来,不能对王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是她会写字,也许结局就不同。师:她8岁时为什么会想到让人鱼公主学写字?生1:因为作者自己8岁,正是读书写字的年龄。生2:18岁的时候,也许是情窦初开,我从中读出了爱情。生3:28岁的时候,我做了妈妈,所以关心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特别谈到了祖母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生4:到

5、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所以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生5: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读人鱼公主,觉得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准确,从毕淑敏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安徒生也说过,说自己的童话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他们的父母看的。这样经典的文章确实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那我们今天又一次重新走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去的时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呢?生:(若有所思地点头)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填空,并抓住精彩的人物描写揣摩品读。皇帝是一个

6、 的皇帝;大臣是一群 的大臣;骗子是两个 的骗子;孩子是一个 的孩子。请同学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勾画,作好旁注,思考好了以后和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一下,注意关键词句的分析揣摩,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默读思考,讨论,共五分钟左右)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下面我请同学自由地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1: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漂亮、奢侈的皇帝。因为第一节中说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的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师:对,你找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在这两句话中应该突出哪几个词呢?生1:应该强调“不惜”、“所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等词语,这充分说明了皇帝为了要穿得漂

7、亮,不惜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穿着打扮上,这是多么的夸张,又是多么的奢侈。师:大家再想想,在这节中还能不能反映这个皇帝其他的性格特点。生2:老师,我觉得这节的内容还能反映他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这里谈到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就说明了皇帝除了喜欢穿新衣服、炫耀新衣服以外,他根本不管政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哪会有时间关心百姓。师:刚才同学说这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我国古代把圣贤的君主称之为明君,那么把这样的君主称为什么呢?生:(齐声)昏君。师:是啊,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我们一起把

8、第一节一起读一遍,注意突出朗读的重音。生:(齐读第一节)师:读得非常好,能很好地把握重音,也就说明同学们都理解了。下面哪位同学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皇帝是一个爱面子的皇帝,在结尾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受骗上当出了丑,但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师:对,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皇帝爱慕虚荣,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虽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但他内心怎样?生:(七嘴八舌地)有点儿发抖。说明他很心虚。师:还有哪位同学积极发言?生4:老师,我想说说骗子,这两个骗子太聪明了,他们能抓住人们的心理来行骗。师:他是怎样抓住人们的心理的呢?生4:文章里面说:“任何不

9、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看穿了人们的心理,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或是愚蠢的,所以大家就只好撒谎了。师:用“聪明”来概括骗子的性格特点好不好呢?生5:老师,我认为不好,应该用“狡猾”来概括。“聪明”是个褒义词,而这里的骗子装腔作势,贪得无厌,骗了那么多钱财,我认为对骗子还是贬的,所以用“狡猾”更好。师:大家认为用哪个词更好?生:(齐声)狡猾。生6:我还想说说皇帝,他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前,他穿新装,明明什么都没穿,他还装模作样地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来转去,把腰扭来扭去,这说明他自欺欺人。最后他明明知道自己已经丢丑了,可是还要坚持走下去,这也是自欺欺人。

10、师:对,这位同学把两处人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很好。生7:有一个地方我不理解,皇帝想知道衣料织的进程,“不过,他想起凡是愚蠢或是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说明他害怕。但后面又说“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这两句话似乎是矛盾的。师: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句话矛盾吗?生8:我认为不矛盾。皇帝的确是害怕的,但他只要说谎不就可以蒙混过去吗?所以他相信自己无须害怕。生9: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皇帝是个既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人,他认为自己是能看见的。他还想用这块布料来辨别他的王国里哪些人聪明,哪些人傻呢!师:这时皇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看又不敢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称职

11、吗?不可能。但他不愿承认这点,就如刚才同学说的,他还想以此为手段去检测别人呢?说明这是个又愚蠢又自以为是的皇帝。那他派去的大臣呢?生10:大臣是虚伪的,没有一个说实话。如这段心理描写:“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出来,甚至违心地称赞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布,说它色彩美丽,花纹巧妙。生11:还有那些装着托内裙的大臣,他们手里明明托的是空气,却不敢让别人看出来。师:同学们能不能在文章里面找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大臣?生:(七嘴八舌地)诚实、善良、称职、理智师:大家觉得大臣们是诚实、

12、善良、称职、理智的吗?生:(齐声)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样的?生:(七嘴八舌地)虚伪、自私、不称职、不理智的师: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形容词呢?生12:可以增强讽刺的意味,连一个国家中最诚实、善良、称职、理智的大臣都是这付德行,那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生13:增强讽刺意味我同意,可是我不认为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不如这些大臣,比如老百姓,到最后不是醒悟了,说实话了?师:为什么大臣始终撒谎,老百姓最后能说真话?生14:因为利益关系,大臣如果说真话触怒了皇帝,可能就会丢了乌纱帽甚至掉了脑袋,而老百姓没有这样的顾忌,所以就说真话了。生15:老百姓一开始不也说谎了吗?是因为孩子这句真话的带动么?生16:老百姓一

13、开始也有顾忌,怕别人说自己笨,但小孩子的一句话点明了真相,而且刚才说到老百姓没有什么切身利益,所以就说真话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辟,很深入了。那么,再来评论一下这个小孩子吧!生17:小孩子很诚实很勇敢,他是第一个说真话的。师:从文章哪里找到的依据?生17:“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师:我们来模仿这个小孩子的口吻读一下,好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生:(个别)疑惑的。师:为什么疑惑?生18:疑惑皇帝穿没穿衣服。生19:不是的,疑惑大人们为什么那样说。师:对,皇帝没穿衣服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他疑惑的应该是大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平时说:童言生:(异口同声)无忌。

14、师:是啊,所以他是怎么说出来的?生:是叫出来的,是喊出来的。师:是叫出来的,说明他没有任何的顾忌,直言不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用心直口快的语气、疑惑的语调读。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师:读得不错,疑惑的语气读出来了,但孩子天真的口吻还表现得不够,再读一遍怎么样?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师:非常好。大家刚才细致分析了文中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又在同学精彩的发言中重温了这个经典的故事。其实,我国早在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装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故事,请大家阅读狂人之细布。因为这是篇古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疏通一下文句。生1:从前有一

15、个狂人,让纺织师给他织锦,让他织得越细越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丝线细得像灰尘一样,狂人还是嫌太粗。纺织师非常生气,就指着半空中说:“这就是细丝。”狂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线非常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尚且看不见,更何况是他人呢?”狂人非常高兴,就把很多钱付给纺织师。师:这个故事里面的狂人有什么特点?生2:愚蠢、奢侈、爱慕虚荣、自欺欺人。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会出现这么类似的故事呢?生3:因为人性是一样的,都会被骗子抓住弱点。生4:还有社会背景有相似点,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是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师:对,刚才两位同学的分析抓住了要害。那么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生5: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很具体,写得很夸张,情节生动,狂人之细布是寓言,很简洁,情节没有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