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指导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038436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的写作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散文的写作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散文的写作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散文的写作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散文的写作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的写作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的写作指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的写作1、题材的来源文学来源于生活,散文也是一样,每件小事,每个瞬间,每种感触,每样物品都能带给写 散文的灵感,我们写散文,其实就是为了生活而写,文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欣赏散文是为了 在享受中体会到生活,而反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也是为文学服务的,我们写散文的一切都是从 生活中谋取的。每个人的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那写出来的散文也就不同了。我们写散文的灵感,并不是要别人写什么,我也写什么,有的东西自己内心中没有那样的感触 的时候,即使写出来也是僵硬的,没有感情的。我们不需要跟随别人的思想,而需要要服从我们 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我们就比如吧

2、,一篇命题散文家,不同的人就写出不同的字字,大多的人写到自己的父母, 亲人,因为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有的写到整个世界,写到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在一起就 是一个家,更有的写到人和动物的情感构筑的“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就有不同 的想法,我们不要太刻意的去束缚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应该解开自己的思维,但解开的思维就好 象风筝一样,不管风筝多高,你的主要的思想要握在你手中,这个就象我们说的:形散神不散。所以说,我们写散文的来源于生活,我们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认识的,不认识的生活。2。散文的气质如果说按照歌唱方式来形容体裁的话,那么,诗歌是美声唱法,小说是民族唱法,散文就是 通俗唱法,

3、既然通俗,那就意味着要随意,其实,个人认为,每种体裁都有每种体裁的气质和身 材,散文如果要穿衣服,那就肯定是要穿球鞋、休闲装了。散文忌讳刻意,忌讳做作,如果太做作和刻意了,反而觉得真实诚恳,不能吸引到读者。当然, 散文中也是需要词汇的,我们说的随意并不是说不需要繁华的词汇,但相对与繁华的词汇来做为 主体构造一篇散文的话,我更推崇用精确而适当通俗的词汇,毕竟,这样才能让让文章更加亲切。看近代列位作家的散文,老舍的“俗”是最明显的,老舍的文章中大量的地方方言就拉近了笔 者和读者的距离。再看朱自清的散文,那也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如果读者看一篇散文都看不懂, 那散文就失去了其的实际意义,而不叫散文了。所

4、以说,我个人认为,只要会写字的每个人都能写散文,只不过是优劣的不同而已。3。散文的意境文风在眼,意境在心。人们常常说这个人文风怎么样怎么样,文风,就是风格,有的浑厚稳重,有的轻盈调皮,风格 的成就在于一个人用词的特点,在于文章结构、逻辑顺序的特点。中国文字之深就在与一样的意思,但中国文字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我要表达我很孤独, 在房间里抽烟,有人会写:“我点了一支香烟,看着烟雾在手指间缭绕。”也有人会写:“烟雾里,寂寞象烟雾一样弥漫。”也有人会写:“点烟,我就一直这样在烟雾里挂着。”这三种表达,没有一句是用了“孤独”这两个字,但同样的心情,不同的表达和措辞就有了不 同的意境,第一种表达,更加

5、注重的是意象,把原来要表达的“孤独”的心情隐藏了,我们读这 样的字句,好象看到了一个人在抽烟,心情怎么样?我们不能很肯定,而第二句就显得直白多了, 因为运用了“寂寞”这个和孤独的同义词,而第三句,让读者有了更多的畅想,想想啊,挂着是 什么样的滋味?那一定是挺难受的,这个就侧面的表达出了“孤独”的感受。我们在写散文的时候,不要太小看读者了,有很多东西不必要写的太明显太直白,那样反而会 让读者倒胃口了,我们写散文,不过是好象厨师,只能做菜,而品味的事情,就应该交个读者。当然,并不因为这样说,我们写散文的时候就太约束,什么时候需要直白,什么时候需要内敛, 这个就要看文章的主题和笔者的功底了。一篇好的

6、散文,要赏心悦目,文风就是要悦目,意境就是要赏心,本人是十分追求一篇散文的 文风和意境的,但如果说两者产生了冲突,那宁愿要意境。散文的特点与章法【训练要求】了解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重点理解在章法方面对散文的特殊要求,用来指导写作实践,并 提高文学鉴赏的自觉性。【知识导引】一 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学习这项内容,应该参阅文学读本上册的知识短文一一“现代散文常识”。其要点有: 注重纪实性,崇尚表现作家的个性,内容博大而风格斑斓,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取 材上注重耳闻目睹,小中见大”,“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思路和结构上注重自 由、随便”,语言则“以本色为重”。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散

7、文在“思路和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大概有几十年了,散文教学 过程中,时常提到一句名言:形散神不散。因为重复的遍数太多了,它似乎就成了认识乃至概括 散文基本特点的圭臬。何谓“形散”?如果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也 还是言之成理的。“散”,说的是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倘若一定规划出有多少种“散”的路径,尾随着一些范文亦步亦趋,循规蹈矩, 恰恰违反了散文基本的创作精神和行文特色,往往落入作茧自缚的陷阱。二散文的章法指要“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在章法方面是相当讲究的。撮其要义,提 出三条供同学们参考。1. 注重铺

8、设文脉。这是侧重讲散文的“思路”。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 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 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比如, 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书桌,纵贯全文且最为鲜明的脉络是什么呢?是那张书桌上的“痕迹”。 作者不惜笔墨,一次次描写留在桌子上的印痕,这是他数十年人生风雨的鲜活的见证啊!请看:总写:“桌面上满是划痕、硬伤”;儿时:“桌面上净是小瘪坑。还满是划痕哪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 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参加工作后:桌子“默默旁立桌面上出

9、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 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恋爱:“而那女神与我临别时掉在桌上的泪滴,却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概那不是泪,而是 水滴。”“文革”中:“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总写:“尤其是在阴雨的日子里,忽然一道闪电把它整个照亮,它那桌面上反射着可怕 的蓝色的电光。但在这一瞬间的强光里,它上面的一切痕迹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留在这中间的往 事一下子全都复活了”这条文章脉络异常清晰,由它连缀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小小书桌仿佛是一面镜子, 浮现出人生百态,记录着生活往事。结尾,借用别人说过的话,抒发由回忆“书桌”而产生的生 活感受,有忧伤,有迷恋,渐渐积淀成人生的

10、诗意。那条脉络延伸至此,融化在这种深沉的境界 里。不同的散文,文脉铺设方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鲜明,有的隐约可见,有的又似有 似无,乃至有些随笔、札记之类的作品不大看得出所谓“脉”象。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 色,可归入“隐约可见”或者“似有似无”之列。仔细分辨一下,文脉似乎有:从“心时颇不 宁静”,觉得“小煤屑路”在今晚淡淡的月光下不怕人,“很好”,到超然物外,“便觉是个自 由的人”,尽情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引出对荷塘的描写),再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以至 于“惦着江南”,这条心情和思绪变化的痕迹,虽然浅淡,也还“隐约可见”。当然,直接描写 自然景物的段落里,情感交融在其中,亦可视

11、作情绪的曼涌缓流,那么文脉要算得上纵贯全篇了。 作者在文章中隐现的“不平静”和“惦着江南”的心迹,到底源于什么样的社会和人生背景,至 今也未完全探索清楚,推测一定是与所谓“自由”相对立的“不自由”的生活状态、心理淤积有 密切关系。故而关注这条心绪的脉络,或许是深入鉴赏该文的关键所在。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 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 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 是密切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

12、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 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所埋伏 笔的呼应;为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确切区分它们 既困难又没有什么必要。长江三峡是一段章法严谨的记游文字。请看:前面写船过瞿塘峡,提到一句:“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 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后面写船欲过巫峡:“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 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 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后面自然地带 了

13、一笔,就和前面的内容钩连了。这是照应,并未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写船进了巫峡,看过美女峰,加了这么一笔:“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 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 风景画。”“如果”之后,头一个分句应该是收束上文,照应了描写瞿塘峡的内容;后一个 分句则提起下文,引出了巫峡十二峰联绵奇绝、变化无穷的美景。总起来看,这个复句是起过渡 作用,又兼有比较和照应的意思。3. 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舒”就是驰骋联想和想像,放开思路 尽情地写出去。比如,余秋雨写的都江堰,开篇就是一句奇崛之

14、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接着,荡开笔去说长城,再说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 下令修长城还早数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项“工程”一一“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 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独句段干脆有力地一收:“它,就是都江堰。”只放不收,只舒不卷, 文字和思绪就“跑” 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浓,与“淡”,这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 繁复。“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都江堰里,有一处绝好的浓淡相宜之例:“我

15、去都 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 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 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这几行字是粗略地写,用墨 不多,一带而过。可是下面描写江水,文字浓烈起来了,因为接触到文章的关键处,自然必须着 力用墨一一先遥闻其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 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 张得急于趋附。 ”再见其形:“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这里的水(与大海相

16、比)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 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 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 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作者把江水与人的关系,形象地描写成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 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 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 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一组淡笔勾勒和浓墨重写相辅相成的例子,启示我们关注散文章法方面疏朗与绵密的关 系,好像欣赏一幅虚实相间的水墨画似的,从中领略到对比之妙,变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