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综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038297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药理学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药药理学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药药理学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药药理学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药理学综述14411048 中西医临床一班许涛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 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 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例如: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综合集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 究方法,病证动物模型方法等,其方法与一般药理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研究对象是 中药单味药及其复方,无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都很复杂。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现状学科展望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中药 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的重要学科

2、,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 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然而,需 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以下是对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研究进展及学科展望 的综述。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 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其研 究进展如下:1.1 在动物的选择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的动物,其 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 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

3、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供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 选。1.2 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 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 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 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 57 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 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 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应另当别论。1.3 给药剂量在实验中,由

4、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从而达不到在体 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对此种情况,李氏等提出按新 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 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 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为妥。1.4 含药血清的采集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此时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一天的 时间,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 功能状态血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 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5、1.5 含药血清灭活与否许多学者观点不一。有的将含药血清经56C30min灭活,但也有的不经灭活, 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刘成海等发现正常大鼠血清无论灭活与否均可维持大鼠肝贮脂 细胞的贴壁生长,两组大鼠血清对肝贮脂细胞内3H-TdR掺入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刘氏主张血 清经56C30min灭活,可排除非药理性干扰。但徐海波等认为药物血清不宜灭活,因 血清经灭活以后,血清中含有的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内源性有效成分将减少或 丧失,生物活性降低,会影响药理实验结果,而且与体内实验和临床用药情况也不相 符。对于血清非药理性干扰可采取空白对照来衡定和排除,而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 感染,也可用微孔滤膜除菌法来防止

6、。 2.复方药理学研究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 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 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近年来,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 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近年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 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 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 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血管 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

7、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桂枝汤对与呼吸道感染有 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 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 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将六味地黄汤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 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 功能有调节作用。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 研究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 评价,不少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

8、药理效应 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虽然 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 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 99 年纳入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 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 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 新物质有关。以方剂的物质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 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

9、单味药、方剂的化 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 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 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 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3.药代动力学研究3.1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随着对中 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

10、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 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 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 行过研究。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 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如毕惠嫦研究了丹参酮II_A在大鼠肝微 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II_A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艾路等对 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 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陈勇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 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3.2 中药复方

11、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 非单体,无法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给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带 来困难。大部分人用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一单体来代替整方的药物代谢过程。如李 再新5等将补阳还五汤水提醇沉液给予家兔静脉注射后,以川芎嗪为指标来测定其 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但此法只能说明此单体在体内的过程而不能说明全部成分的代 谢过程。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往往十分复杂,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化学成分组合库,用其 中的一具或数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与药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 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应法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

12、的研究,但此法不够 精确,只能粗略看出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过程。生物效应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体 内药量与药物的效应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药效的变化可以推知不同时间内体内药量 变化。常用的生物效应法有以下几类:(1) 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国医药研究者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进行中药单味 药及复方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其要义是将量效关系曲线作为用药后各时间作用强 度与药物浓度的换算曲线,从而推算出药动学参数。卢贺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 率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家兔进行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四物汤属静脉外给 药一级动力学消除,开放的一室模型,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2) 药物累积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代

13、谢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 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是用多组动物按不同时间间 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内药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动态变化,据此计算药物的表观半衰 期;又称为毒理效应法。黄衍民7等对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得出 药物的消除级动力学过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观半衰期为59.23min。从而指出 目前临床一日2次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如果每8小时给药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会进 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陈长勋8等应用LD50补量法测定小鼠的附子表观参 数,结果认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利用此种方法进行药 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药还有陆英煎剂9、

14、小活络丸10、九分散11、桑菊饮12 等。但此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药物的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当毒性成分与药效成分不 一时,所得动力学参数将难以用作临床用药指导,在致死剂量作用下,机体已受到损 害,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所得结果不能表征生理药动 学过程。(3) 药理效应法。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 效应曲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或药效清除半衰 期。本法先选择适当的药理效应作为观测指标,得出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 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并据此得出药代参数。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 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

15、麻黄汤的药代动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 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分析属二室模型。另外赵智强14等也报道了天麻钩藤饮 用此法所得药动学参数。此法要求复方及其制剂药效强且可逆重现、反应灵敏、可 定量检测,因而限制了其应用。4)微生物法。此法仅适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复方,通常用琼脂扩散法测 得相关药动学参数。它具有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但机体内外 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 确性。王西发15等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其选取用的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属于二室分布模型。综上,近年中药

16、药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极为活跃的 领域。然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研究任重而道远,中药药理研究人员应与化学、 制剂、临床等相关学科密切配合,共创辉煌。目前,血清药理学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 中,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开辟了研究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能较为客观真实地阐 明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复方在胃肠内代谢过程中活性 成分的转化和改变,提高了体外实验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但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在 我国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需要经验和数据的累积,且在某些实验,如凝血、纤 溶等研究中采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不适宜。因此,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血清药理 学若能与血浆药理学、药动学、血清药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结合 研究,则有助于研究的规范与深入,必将加速中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参考文献1.邓文龙: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中药药理与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