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038297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院设计人员薪酬制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人员工资及提成比例的规定及奖惩制度根据总院的要求且针对目前的运营机制,对设计人员工资及提成作出相应的规定,并从2013年 3月1日起执行。一、工资1、正式聘用员工工资二设计费提成+福利(五险一金)2、设计费用提成(一)正式聘用员工的各工种提成费用如下1 )方案阶段作方案且作初步设计的,按每平方米人民币0。5元计费;只作方案未作初步设计的,按每平方米人 民币0。3元计费;未作方案只作初步设计的,按每平方米人民币0.2元计费.2 )施工图阶段(单位:元)注:如有初步设计的,初设阶段按15%计提,施工图阶段按85%计提。3 )校对阶段(单位:元)3 )审核阶段(单位:元)4)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栋

2、号所有专业第一栋按实际面积结算、第二栋按实际面积的50%计算面积;第三栋 以上的只按实际面积的15%仅对结构专业计算面积,设计费用按计算后的面积来结算设计费。5)概预算概算提成费用=造价* 1。75%。* 10%预算提成费用=造价* 1.75%* 35%6)可硏报告一)需要评审的报告(文字部分)=可硏合同价*15%二)需要评审的报告(方案部分)=可硏合同价*8%三)不需要评审的报告(文字部分)=可硏合同价* 10%四)不需要评审的报告(方案部分)=可硏合同价*5%7)附属工程挡土墙、道路、平场、土石方、给排水总图等工种,按以下标准执行:一)公建=用地面积*0.15元;二)非公建=用地面积*0.

3、10元;(二)试用期员工的工资待遇1)试用期为3个月到6个月时间;2 )试用期工资=固定工资(2500元)+提成(正式员工提成比例的50% )3)试用期满后和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后所有待遇与正式员工相同.(三)根据所做项目完成情况及图纸交付(成套完整施工图)情况按比例提取,具体明细如下:1 )图纸交付后按总费用的30%2)图纸审查完按总费用的40%3)基础验收完后按总费用的10%4 )主体工程验收完后按总费用的20%(四)设计费用提成所含工作范围及工作量1)以各专业提供完整成套设计成果为准;2)各专业前后期现场服务(产生的出差费用严格按照出差报销制度”)。3、设计费用发放(一)发放进度1)考虑到每

4、个项目的出图周期,设计费用的提成按季度(1、4、7、10月份)结算,未结算设计提成的当月以预支(比例不超过应提费用的60% )设计费用的方式发放。2 )工资发放时间为每月的20日,如遇节假曰顺延/提前发放,所预支的工资将在下次的设计费 提成中扣还.3)如遇甲方原因一直未进入审图阶段的项目,根据工程进度及收款进度在交图一年内结算应提 比例。4)如因设计人员的工作失误造成设计费用未能结算的,损失由设计人员承担,按设计人员该项目 提成的50%扣罚。如因此造成其他部分的修改,其他设计人员的修改费由该设计人员承担.5)设计人员违反强规按500元/条扣罚.6 )对于审查意见三审的扣本专业设计费提成的20%

5、,四审则不计提设计费;审查意见下达后需在 三个工作日内提交回复意见,如无故逾期达到10天内的扣除本阶段应提的全部费用(40%)。7)如因设计人员个人原因造成各阶段设计成果不能按时交付的,拖欠时间达至I三天内的扣500 元,超过三天以上的按每天100元累计扣罚。8)如因设计人员个人原因或离职造成项目后期服务(各阶段验收、工程联系单的回复、现场突 发情况的处理等)工作不能完善的,项目提成费用只按50%结算。注:设计费用发放按市场部提供的书面通知为准!(二)设计费个人所得税及三险一金的扣除1。三险一金:预付工资当月不予扣减,季度结算时一次性扣除3个月的个人承担部分;2. 个税扣除方法预付当月不予代扣待季度结算时按国家规定的扣除额3500元/月*3 = 10500 元核算。超过10500元的部分,按国家税务局关于个人所得税相关规定予以扣除。二、对出现设计质量事故,造成经济赔偿的处理方法1)以我公司承担赔偿的金额为总赔偿额。2)造成设计赔偿的责任专业设计、校对、审核人员按实际的提成比例进行赔付。3)公司按公司提成比例赔付.4)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